千龙网综合报道 等的所有人都心焦的新能源汽车骗补处罚政策,终于在最近水落石出。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近期联合下发文件,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尤其新能源客车骗补情况的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严重者将被取消补贴资格和整车生产资质。那么,文件规定内容有哪些要点?新能源汽车补贴该怎么补?大面积骗补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新能源汽车骗补处罚政策出台 严重者将取消补贴资格和整车生产资质
据悉,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近期联合下发文件,对2015年新能源汽车尤其新能源客车骗补情况的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该文件,“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财政部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检查问题处理处罚的请示》(财监[2016]16号),现对2013-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助清算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严重者将取消补贴资格和整车生产资质
首先,对专员办已检查的企业,按检查结果清算补助资金。
(一)对车辆未生产或出厂,违规提前办理机动车牌照的企业,对问题车辆不予补助,自2016年起取消上述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资格,视整改情况再按程序重新对其财政补贴资格予以审批。对该类企业2015年依法合规生产销售的车辆,仍按规定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清算。财政部将按规定对该类企业下达处理处罚决定(另行下达),罚款交清后,方可清算。对恶意骗补,情节特别严重的企业,2015年生产销售的全部车辆不予补助,收回已预拨的2015年全部补贴资金,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
(二)对销售的车辆未安装电池或电池安装不足、容量不够、产品关键指标与《公告》不符等情况,收回2013、2014年问题车辆涉及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对2015年问题车辆不予补助。财政部将按规定对该类企业下达处理处罚决定(另行下达),罚款交清后,方可清算。该类企业2015年依法合规生产销售的车辆,仍按规定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清算。
(三)对于车辆符合出厂标准,但出售对象是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且车辆闲置、提前谋取补助企业的相关车辆,收回已拨付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待车辆销售给终端用户并实际运行使用后,再按实际交付并运行使用年度的补助标准申报清算。
(四)车辆交付给终端用户,但实际未运行使用的(不含租赁公司类),包括2016年2月底前生产企业将车辆销售给非关联方的用户但用户未提车或用户已提车但未实际运行使用以及车辆处于返厂闲置状态的,暂按正常补助标准的50%清算。下一年度实际运行使用后可按程序申报其余50%补助资金。如仍处于闲置状态的,取消补助资格并追回已拨付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文件还披露了上述各类情况企业名单及检查信息,并“请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牵头部门(以下简称‘地方牵头部门’)据此进一步细化2013-2015年问题车辆信息,列明以上各类情况车辆型号、注册登记年度、实际涉及金额等具体内容,并单独列入新能源汽车问题车辆汇总表、新能源汽车问题车辆明细表中。”
9月25日前上报资金清算申请报告
四部委文件还要求,“对专员办未检查的《公告》内汽车生产企业,请地方牵头部门对2013-2015年推广车辆组织开展检查,对发现问题的车辆,按以上分类进行处理,并提供检查问题车辆统计表。”
同时,“请各地提交2013-2015年度资金清算申请报告及产品销售、运营情况,并提供2015年车辆销售发票、产品技术参数、车辆注册登记信息、车辆行驶里程(截至2016年3月31日)等;具体格式见附件4、附件5、附件6(附件2、附件3中涉及车辆应予以扣除),2013年和2014年度已经清算且无问题的车辆不再列入。”
文件明确规定,地方牵头部门是推广应用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专员办专项检查情况,对申报资料严格审核把关,确保上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于2016年9月25日前上报至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逾期未报或报送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将延期清算。对存在把关不严、渎职失职的,将按规定核查追究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此外,文件中提到,“其他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等按照《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3)551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11号)等文件执行。”
新能源汽车补贴该怎么补 大面积骗补不算秘密
某些车型不仅购买便宜,生产厂家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乃至"负成本"生产。而在如此力度的补贴之下,"骗补"也就成为傻瓜都能想到的发财之道。
在前两天于天津举行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财政部有关官员表示,财政补贴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作用,未来将逐步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堵住骗补漏洞,探索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长效机制。
这一表示传达了两个意思:一、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还会继续。二、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大面积的"骗补",相关方面显然非常清楚。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始于2010年。当年,上海、长春、深圳、合肥、杭州5个城市启动补贴试点,纯电动乘用车每辆补贴最高6万元。2013年~2015年,新一轮补贴继续,推广范围扩大到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补贴最高依然是每辆纯电动乘用车6万元。
补贴的威力究竟有多大?站在马路边看看就能清楚感知。补贴之前,街面上的电动汽车屈指可数,2009年的产销量不足500辆。补贴之后,电动汽车几乎形成了与传统汽油车分庭抗礼之势。2015年的经济形势并不好,但新能源汽车却出现了火爆行情。当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37.9万辆,较2014年增长4倍。2016年依然延续火爆行情,仅1月~7月的销售量就达到了20.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2.8%。短短几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这样的势头,实在让人有些咂舌。只是这勃兴的势头,总有些让人不踏实。前几天微信朋友圈里有篇文章,列举了新能源汽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是非专业人士,技术方面无从置喙,但我却知道,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圈里,大面积的"骗补"根本不算秘密,几乎就是公开化的。去年有数据说,2015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上牌量之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有高达7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出去后,居然就不知所踪。
这么大的窟窿,其实也未必多么难理解。国家产业政策上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到了地方就成了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为了"争抢",各地也纷纷出台各自的补贴政策,许多地方在国家财政补贴之外,更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补贴。于是,某些车型不仅购买便宜,生产厂家甚至可以做到零成本乃至"负成本"生产。而在如此力度的补贴之下,"骗补"也就成为傻瓜都能想到的发财之道。前段时间有消息说,新能源汽车火爆行情中有两个突出现象,一是不怎么知名的二线品牌销量突飞猛进,二是有些濒死品牌起死回生。难道这些品牌掌握了什么独门绝技以至于供不应求?这个当然不好说,可是当补贴超过成本,再怎么差劲的企业也能"久卧病中惊坐起"。
以补贴促进某个行业发展,这种思路并不新鲜,可如何补贴却是个学问。尽管"补砖头"还是"补人头"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较为公认的却是,"补人头"显然要比"补砖头"效率要高。因为"补人头"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让消费者去选择谁才是"好砖头"。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是补给"砖头",可以想见,这个时候"砖头"们想的就是如何更省劲地多拿补贴,而不是费劲地去提高技术。有关方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的大面积明目张胆"骗补"心知肚明,造成的原因也一清二楚,期待补贴政策也能够即时进行调整。(本文综合自第一商用车网、中新网、中财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