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燥之秋要少吃辣 适当吃酸有好处

2016-09-08 09:37 重庆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燥之秋少吃辣 适当吃酸有好处

眼下正值初秋,天气渐渐凉爽,气候干燥,相比苦夏而言舒适度大增,不少人也食欲大开。然而早晚温差渐大、气候干燥,容易使上火、便秘、感冒、咳嗽、咽喉疼痛等病症找上门来,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腹泻、肠胃功能失调等症。

中医理论认为,秋季的特点是天气由热转寒、阳消阴长,为身体储存能量准备过冬的过渡阶段,所以秋季养生保健要遵循“养、收”的原则。此时可适当多吃些酸的食物,对消除上述不适症状、达到减燥目的。但因各人体质、环境不同,吃酸时还需因人而异、辨证防治、食之有道。

过食辛辣会消耗大量体液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相对稍低。人体的汗液体液蒸发加快,很容易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一系列“燥”的症状。加之随着秋意渐浓,天气逐渐变凉,一些人喜欢选择吃麻辣烫、水煮鱼等食物,认为吃些辣的才开胃或暖胃,更令上述情况加剧。

按照中医理论,秋燥现象与体液分泌失调,尤其胃肠道消化液不足有关。此时若摄入过多辛辣食物则更会消耗人体内的大量体液,使得体液越发不足。而酸有“收敛、止涩”之功,多摄取酸的食物,如一些有酸味的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物质,可以刺激人体内各种体液特别是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正常、均衡,从而增强胃肠道的蠕动、促进食欲、增进消化功能、有助于胃肠系统正常工作和杀灭胃肠内的病菌,这就是所谓的秋天“减辛增酸”以生津润燥的饮食原则的由来。

酸味食品和酸性食品两回事

“酸”有两种,功效各异,很多人以为酸味食品就是酸性食品,其实不然。从营养学角度讲,酸性食品和酸味食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食物中的酸味主要来源于乳酸、醋酸和果酸等有机酸,这些物质与舌的味蕾发生反应,产生酸味。酸味食物包括应季水果如瓜果梨桃以及葡萄、柠檬、樱桃、草莓、乌梅、石榴、柑橘、柚子、苹果、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西红柿等,一般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水分,可刺激口腔黏膜和消化腺体的分泌,有助润燥和缓解便秘。作为调味物质时,有机酸在食物中的作用主要为改善口感和调节口味,适当食用这类酸味食物可起到除腥、解腻、增香并促进食物中钙质溶解,改善胃肠功能、有助消化、中和碱类物质等作用。

适当吃酸味食物对孕妇本人和胎儿的发育也有好处。一方面,酸味能刺激胃酸分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加孕妇食欲,减轻早孕反应;另一方面,怀孕2~3个月后,胎儿的骨骼开始形成,酸味物质可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成长,还有助于铁的吸收,促进造血。

而酸性食品是指含有在体内能形成酸的无机盐(如磷、硫和氯等)及其他营养素,可使体质表现酸性的食品。酸性食品主要有:肉类如猪、羊、牛、兔、鸡、鸭等;海鲜类如虾、贝、蟹、鱼(河鱼、海鱼);谷物如大米、麦(面条、面包、饼干)、荞麦;动植物油、花生、核桃、奶油;糖果类如白糖、甜食、巧克力;酒类如白酒、啤酒等以及禽蛋类。

食酸有好处但不宜过多

酸味食品与酸性食品各有营养,但二者都必须适量食用才能实现合理饮食的目的。从营养平衡上看,我们要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在吃肉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吃果蔬,这样才对健康有好处。

适当吃些酸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但若摄入过量会对胃和食道黏膜形成刺激,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加重脾胃不适症状,还容易诱发溃疡。若胃肠黏膜有损伤时,酸的物质还会刺激黏膜使人产生疼痛等不适感。摄入酸味食物过多也会致蛋白质吸收不够。另外,当身体内积存过多的酸时,体内的水分就不易排出体外,导致水肿及脱发、牙齿和骨骼缺乏钙质等症状。孕妇若食用较多的山楂制品,会刺激子宫收缩,甚至造成流产。而人工腌制的酸菜、泡菜等,虽也与“酸”沾边,却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尤其是孕妇应慎食。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