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的孩子“不禁骗”?

2016-09-07 19:34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为何我们的孩子“不禁骗”

日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院暑期实践队在市内校园、游乐场、商场等处,开展了一项特殊的“儿童防拐实验”。他们对32位3至13岁的儿童开展测试,看儿童会不会跟陌生人(测试者)走,通过儿童反应(是否跑去找父母,是否犹豫等)来分析儿童的防骗意识强弱。

测试结果并不乐观,测试中共有26例儿童被志愿者顺利带离,超过八成的儿童对陌生人的引诱缺乏抵抗能力。据实践团队介绍,有的孩子对“骗子”没有产生半点怀疑,甚至父母过来后,还玩着“骗子”的iPad不撒手,很多家长心有余悸,如果是真的骗子,孩子可能就真的不见了。

为什么家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还跟着“骗子”跑了?事实上,对外界有好奇心,信任他人是小孩的天性。调查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虽然有自保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薄弱,所以容易被骗子的伎俩蒙蔽。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专家一再呼吁:5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单独行动。

事实上,测试人员在测试前与家长进行交流,得知家长都会叮嘱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交谈,不能跟陌生人走。那么对于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大孩子”来说,为什么还会被骗走?家长、学校都应该反思!家长教育孩子拒绝陌生人的方式是否“简单粗暴”?家长是否无意识向陌生人泄漏儿童个人信息?学校防拐安全教育课程是否有效?防拐教育不应只是“表面工作”,这实实在在地关系到每个家庭,一旦“中招”就是一个家庭的厄运。

随着拐盗孩子技能的“升级”,骗子的手段也由简单的吃喝哄骗转向电子产品诱惑,有些人贩子甚至会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搜索到家长的晒娃照,然后伪装成熟人骗取小孩信任。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招”,单靠学校、家长、孩子的力量绝对不够,“谴责受害者”的逻辑也并不合理,从“防拐DNA库的建立”到高德地图的“实时发布”,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到市场高度参与,这种“全民防拐”的氛围也为儿童防拐筑起了一道防线,希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能够真正构建起儿童保护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江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