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约跑、跑步社交变得简单起来,从过去的一个人跑步变成了一群人跑。同时,“马拉松热”正席卷全国各地,各路跑步赛事一波接一波,跑步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话题”,也衍生了跑步经济这块蛋糕。
与之相伴的是,各类跑团组织和跑步平台近年蜂拥而起,以期从中分一杯羹。那么,跑步是如何成为一门生意的?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与热火朝天的跑步群体相比,挖掘其中的生意经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跑步人群增多催生跑步经济
普通跑友年花费5000元
跑步爱好者中,马拉松赛事似乎正成为了“网红”一样存在的体育运动。“跑马”的人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上晒跑步也成了一种时尚。
一直热衷于跑步的邓邓,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参加了3次马拉松赛事。对于她来说,虽然在跑步上花费的钱不少,但是为了健康和释放工作压力她觉得很值。
“一年光买装备可能也要好几万,另外参加马拉松赛事地来回机票、住宿食宿都要自掏腰包,细算起来还真不少”。邓邓介绍,一身衣服怎么也要1000元以上,一双跑鞋的价格也在1000元左右,一双跑鞋的大概寿命在500公里到1000公里。通常说来,一年跑下来至少也需要4~5套,如果另外再碰到心仪的款式也会买入,此外还需购买包、帽子、运动手表等配件。
四川劲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字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年公司为跑步爱好者开了专门的体育店铺,“我们发现跑友对装备的需求非常大,标准高,特别是女生,一个普通女孩子人均一年花费5000元左右,包括跑鞋、服装等。”
购买装备、请专业教练指导、体检甚至买保险,加上可能产生的吃住行,马拉松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给赛事举办地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马拉松赛事的商业价值正日渐凸显。
运营较为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其商业赞助的收益达到千万级别并非难事。运营多场马拉松赛事的智美公司,2014年公司中期年报显示,该公司赛事运营部分的毛利率高达65.8%,而集团整体的毛利率则是46%。
跑步生意经
一个女子跑团 “商业跑”最多赚点衣服钱
在成都,入夜后的锦城湖开始热闹起来,穿着各种运动装备的跑步者,有个人有团体。而这些锦城湖的跑友只是成都众多跑友的一个缩影,在成都的东西南北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跑友和跑团,清晨或者夜晚,以跑步作为一种运动方式。
Wish女子跑团是今年才成立的一个女子跑团,Wish女子跑团虽然才成立不久,但以团成员颜值高而受到了不少商家的青睐。该跑团的副会长“悠悠”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成立这个跑团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是一个跑步爱好者,同时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于是成立了一个方便大家交流联络的组织。“虽然是个纯女子跑团,但我们要求了团员每个月的跑量,没有空可以不参加活动,但我们要通过跑步的APP来核定每个月有没有达到跑量”。
跑团成立后不久就有商家找上门,希望能进行商业合作。不过对于目前的商业合作,“悠悠”坦言,赚不了钱。因为现阶段都是商家邀请成员参加活动,商家负责赞助成员的吃喝及服装,参加一次商业合作,能赚到的最多也就是一套衣服。
Wish女子跑团副会长“悠悠”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像她们这样的民间自发组织的跑团有很多。此外还有品牌厂商组织的跑团,政府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跑团和一些名人明星跑团等。
一个商业市场 互联网助推跑步产业
根据中国田协发布的《中国田径协会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日历》统计,截止到2016年5月13日,我国大陆地区上半年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举办了113场,相当于2015年40场的近3倍,是2014年24场的近5倍。
成都小伙常春与资深跑友田同生于去年5月联合创办了跑哪儿科技公司,成为整合全球跑马赛事的平台。专注于“跑步赛事+旅游”这个新兴市场,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跑步赛事和旅游等多项服务进行多重跨界融合,并建立高黏性社群。目前,公司已完成优客工场领投,领势资本与华的艺术投资跟投的天使轮融资。
常春介绍,跑哪儿主要从这些方面探索盈利模式: 一是组织跑步赛事中的报名费用,二是开发马拉松旅游;三是与赛事举办方合作,提供赛事管理解决方案,包括策划、志愿者招募及培训,赛事成绩系统,选手招募,赛后成绩发布等服务;四是自己举办赛事,获得赞助商赞助等。另外,特别针对创业者,举办跑步赛事,聚合企业高层人士,搭建交流社群,提升平台影响力。常春说“现在,我们平台上已经汇聚了全球各地100多项马拉松赛事,服务了数千跑友。”
一个公司现状 目前投入大于收益
成立于2010年的跑步公园可以说是西南很出名的一个体育机构,现已经发展为一个拥有赛事运营、跑者俱乐部俗称跑团等分支机构的公司。仅跑团这一块就有近30个分会数千名成员,先后组队近10万人参加了全球各大马拉松赛事。
跑步公园创始人王超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立于2010年的跑步公园当时是没有任何经济市场的,单纯是希望将真正的跑者聚集在一起,从2013年跑步开始火爆,全民健身距离老百姓越来越近,跑步公园也开始逐步走上了商业化道路。
跑步公园目前的赢利点也主要集中在两块,第一是承办赛事活动,落地执行赛事收取费用,第二是打造一个刚性需求的平台,参加活动、参加赛事、销售装备以及康复训练,这一类会员的刚性需求也可以实现公司的盈利。但王超表示,“目前跑步公园还处于成本投入阶段,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很清晰,但这阶段肯定是投入大于收益的”。
随着跑步人群的不断扩大,将促进跑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常春、王超看来,这是一个等待井喷的市场。成都商报记者 郭晶晶 贺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