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土运动品牌的最好时光。全民跑步热潮和奥运大年的到来,把它们从去库存的煎熬中解放出来,迎来了业绩大复苏。眼下,跑步热潮所带来的市场空间仍未饱和,而他们都狂奔在从体育用品制造商到运动科技品牌的道路上。
本土运动品牌营收和净利双增
这一轮的复苏始于 2015年,今年上半年各大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速更为喜人。
安踏体育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踏营业收入6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2%,在净利润方面,上半年取得的11.29亿元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的9.65亿元实现了17%的增长。
创始人李宁的回归也给李宁体育带来新的气象,李宁半年报显示,李宁公司上半年收入为35.9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13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同期亏损的局面,李宁上半年的开局不错。
另外两家在香港上市的本土运动品牌也取得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特步今年上半年收入25.346亿元,同比上升6%;净利润3.801亿元,同比上升10.6%。361°发布半年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该公司实现营业额25.55亿元,同比增长1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3亿元,同比增长1.3%。
这样的增长还只是开始。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为体育用品市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5万亿元宏伟目标的刺激下,运动品牌都在憧憬下一个黄金十年。
跑鞋的单价逐年上升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全国仅马拉松赛事,就从2011年的22场发展到2015年的134场,4年间,赛事数量翻了近6倍,参赛总人数翻了近4倍。而一场接一场的马拉松,成为运动品牌业绩复苏最大的推动力。
《跑步运动线上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在线上跑步消费中,跑鞋市场份额达到一半,成为热销产品;其次为跑步机、运动长裤、运动T恤、运动外套。同时,跑鞋的单笔价格也逐年上升,消费者对于跑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消费升级趋势。
运动品牌们都不约而同加大了在跑步鞋及相关服饰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李宁推出了配合具备强大分析功能的智能软件的智能跑鞋,其智能跑鞋“烈骏”和“赤兔”销售近百万双。
特步则瞄准智慧门店场景解决方案领域。特步今年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推出首家跑步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可以解决出门跑步随身的包存放、跑完10公里洗澡放松、根据脚型挑选一双最适合的跑鞋等这些困扰跑友们多时的问题。特步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特步跑步俱乐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特步跑步俱乐部将陆续在武汉、杭州、上海、厦门、南京等城市落地。
从女性和娃娃抓起
跑步消费新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女性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2015年,女性在跑步装备消费的同比增幅超过男性。为了抓住这部分新崛起的“金主”,各大品牌都在行动,耐克在2020财年的目标是女性产品线的营收要占到总营收的1/5。阿迪达斯推出了专门为年轻女性提供免费的健身训练体验的门店。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跑步消费的低龄化,品牌商的超前布局也体现在跑步消费从娃娃抓起。特步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2016年特步儿童将逐渐往运动时尚靠拢。2016年特步儿童借助特步集团现有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计划赞助17场马拉松赛事,其中包括5场亲子马拉松赛事以及一场少年跑赛事。
尽管运动消费增长迅猛,对本土运动品牌而言,巨大的机会也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运动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内衣品牌、快时尚、网红品牌等纷纷都开始涉足运动市场,运动消费市场朝细分化方向发展。北京晨报记者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