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是从沙漠里造出来的城吗?

2016-09-03 10:43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迪拜是从沙漠里 造出来的城吗?

全球瞩目的G20峰会选择在了杭州召开,而不是大家心目中的一线城市“北上广”。

有人说这有点意外,其实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这些天,杭州土生土长的马云录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马云说杭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包容的、具有创意精神的城市。

杭州真的具有创意文化,这种创意文化是根植于城市底蕴中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与有些城市所说的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创意”是有区别的。

这十几年来,似乎每个城市都在挖空心思想创意,邀请专家、举行论坛、编制规划……不一而足,大家都怕落后了,不打出一个响亮的“创意口号”就没面子。

如果以为创意只是一个想法,那就错了。创意不是想法,而是能产生巨大效益的“想法”。也就是说,创意必须根植于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并且借助这些文化和资源创造效益,但现在非常奇怪的是,不少城市造起了“空中楼阁”,提出一些与城市文化、资源明显不符的创意口号,还美其名为“创意城市”,认为“创意城市”可以奇思妙想,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许多人会拿阿联酋的迪拜说事,觉得迪拜地处沙漠的不毛之处,既不宜居也不宜业,但阿联酋这几十年偏偏在沙漠之中造出了一个奢华城市,这简直就是一个阿拉伯神话故事。但千万不要忘记,罗马城不是一夜造成的,迪拜也不是。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都集中在迪拜,迪拜在历史上一直就是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同时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

迪拜造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凭借了天时地利人和。或者说,迪拜当年的资源,注定它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从经济规律角度来看,迪拜并非一个奇迹。如果你一定坚持迪拜造是创意的结果,而不承认迪拜的资源条件:富可敌国的石油商人、繁荣的贸易经济等等,那么,咱们何不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也造出一个新城来?你肯定会说这是瞎扯。

杭州自南宋迁都后,在文化层面挤入“一线城市”,杭州的语言、城市建设、城市文化以及大部分的地名,均保留了当年帝都的痕迹。因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杭州在近千年前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这八个字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创意,但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个创意给了杭州许多好处,也给杭州人赚了许多面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名号,第一次见诸文字的是元代词人奥尔都敦的作品,看作者名字似是蒙古族人。他在《双调蟾宫曲·咏西湖》中写道:“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流传开来。如果说奥尔都敦创意了杭州的“天堂说”,那么这种创意仍然是呼之欲出的一件事,这其实是一种总结,它非常切合杭州的文化、经济条件。

杭州在唐代就有几十万人口,到了宋代,杭州商贾集聚,通达四海,经济发达,人口达百万之多,与当时建康(南京)、苏州、泉州及扬州等,成为中国的大城市。而杭州尤以自然山水风光见长,宜居也宜业。奥尔都敦说杭州是“天堂”,那是有其切身感受,而不是凭空想象得出来的。

现在我们的不少城市创意,就像一篇文章,明明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但一定要想出一个美妙的标题来,这岂不让人抓狂。事实上,一个美好的标题脱胎于一篇美好的文字,文章写得好,好标题就可以信手撷来。

再说四川的“天府之国”的名号,难道是诗人想出来的?那是因为秦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此这一带才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创意城市其实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切切不可盲目求快,不要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赶时髦,夸海口,过几年换一个口号,换一个方向,那会劳民伤财。“创意城市”这东西,根本急不来,它需要深耕细作,充分酝酿,一步一步,慢慢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陆勇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