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一过,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处暑过后的气候特征是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这个时候需要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饮食则宜多食润肺养胃、清热安神的食物。
鸭肉:滋阴养肺
处暑之后,炎热的天气一时半会儿还难以退却。在这个时候,民间有吃鸭肉的习俗,既可以增加营养,还可以去除秋燥。
鸭的营养价值很高,鸭肉中蛋白质含量约16%至20%,比猪肉(13.3%)高,而脂肪含量(19.7%)比猪肉(37%)低。鸭肉是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比较多的肉类,而钾、铁、铜、锌等元素都比较丰富。
中医认为,鸭肉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具有养胃生津、清热健脾的功效。鸭肉适宜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老鸭汤富含骨胶原蛋白、钙、磷、铁等成分。《名医别录》中便把鸭肉视为“妙药”和“滋补上品”。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鸭肉虽好,但也需要注意。因鸭肉性偏寒凉,平时身体虚寒,或因着凉引起食欲减退、腹泻等症者,则以暂不食用鸭肉为宜。另外,鸭肉忌与甲鱼、兔肉、核桃、木耳、荞麦同食。
葡萄:消除内热
夏天炎热,瓜果丰富,但是一吃了瓜果,反而吃不了饭。因为瓜类多为阻寒性质,多吃会伤脾胃,应少吃。而龙眼、葡萄、山楂等属于温性水果,多食用既能补充水分,又能健脾生津,是个不错的选择。
葡萄是很好的时令水果,有益气补血、补脑安神、除烦明目的功效,适合燥热、耗气伤阴的处暑节气食用。人体在经历了炎热潮湿的夏季后,体内聚集了大量毒素,而且内热重、身体困乏,葡萄有很好的利尿功效,适当多吃一些,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毒素,消除内热。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葡萄和枸杞一起吃,还能补血、补气;葡萄和蜂蜜一起食用,能除烦止渴,能改善咽干津少、食欲不振、热病烦渴症状。建议带果皮一起吃,但一定要泡洗干净,防止误食果皮上残留的农药。此外,吃葡萄也可带籽吃,葡萄籽油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癌作用。
蜂蜜:去燥解毒
秋季常常发生的雾霾等空气污染也在加重外界对黏膜的刺激。是时候开始为你的黏膜多作考虑了:首先当然是补水。但是大量饮用白开水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白开水容易被代谢。而蜂蜜则是解决秋燥的能手,它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咳嗽、便秘等症状。
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也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
秋梨:清热化痰
秋梨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之一。梨又被称为“果宗”、“玉乳”,有“百果之宗”的美誉。秋天容易干燥上火,因此引发的缺水常让人觉得喉咙不舒服,此时多吃些梨对保护嗓子有好处。梨柔软多汁,中医认为梨味甘性寒,有清热、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尤其在秋季食用能明显缓解咽喉干燥。
梨的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民间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说法。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食为佳。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食更好。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梨的品种有很多,鸭梨和雪花梨的保健作用最强。鸭梨的甜度低、爽口,解油腻效果好;雪花梨有清热润肺的作用,是熬冰糖梨水的最佳选择。其他梨则可以视喜好选择:香梨甜度高、香味浓;南果梨风味浓郁;丰水梨细嫩多汁;啤酒梨肉质细腻。
Tips:入秋后须合理搭配膳食
处暑后,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故应多食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制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夏天所吃的蔬菜水果往往以瓜类为主,这类蔬菜水果里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B族维生素含量也很低。所以,当秋季来临时,体内维生素A储备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到了冬春季节容易发生视力下降、呼吸道干燥等维生素A不足而产生的问题。多吃绿叶菜和橙黄色蔬菜等就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夏天人们食欲不振,通常又会多喝冷饮和甜饮料,胃肠的消化功能比较弱。因此,到了秋天,体重较轻、消化不良的人群应适当多吃一些营养丰富又帮助消化的食品。
秋季正是出产薯类的旺季。薯类食品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且膳食纤维比较丰富。经常吃一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作为精白米面的替换品,如再配合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就是非常好的健康主食。据《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