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车市整体呈回升走势,省会石家庄的车市进入七八月传统淡季后,也出现淡季不淡的势头。昨日记者在省会车市了解到,多数车型都在进行大力度的促销,而个别车型如第十代思域、全新汉兰达、奔驰GLC等畅销车不仅没有任何优惠,有的反而还出现加价售车的情况,成为车市的一道奇特景观。
面对动辄上万元的加价,很多消费者惊呼“饥饿营销”又来了。针对这种“饥饿营销”,消费者该忍气吞声接受,还是见招拆招应对?记者为此采访了专业人士。
紧俏车型排队提车不愁卖
8月初,消费者刘先生为了购买新款的第十代思域,接连跑了两家东风本田4S店,均被告知要加装数千元的汽车装具或必须在店购买全险等苛刻条件。4S店的销售顾问还告诉他,目前订单太多消化不了,建议他赶紧预定,否则说不定明年才能提车。
7月底,消费者罗先生与家人一起看车,相中了刚上市不久的吉利帝豪GS,时尚靓丽的造型及宽大的空间使他当场交付了5000元订金。接下来,罗先生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几次催问4S店的销售顾问,总是回答“厂家产能不足,还要再等等,应该快了”。眼看都等了一个月了,罗先生以退还订金为由试图给销售顾问施加压力,没想到销售顾问一点都不吃这一套,回击说“可以退订金,在这里排队的人有的是”。
也许罗先生应该感到庆幸,帝豪GS虽然考验了他的耐心,但毕竟没有凭空加价。据了解,在一直很火爆的SUV阵营中,奔驰GLC和丰田汉兰达一直高举加价“大旗”。有消费者称,他计划购买奔驰某款SUV车型,但几家4S店均要在指导价的基础上,加装2万元左右的汽车装具。如果不选装精品,则要求走分期付款,但贷款50%车款以上,就需要支付分期的手续费1万元。
据了解,还有一些较为小众的车型也存在加价情况,例如保时捷Macan车型,最低要选装6万元左右的装饰才能提车,丰田商务车阿尔法要现金加价20万元才可订车,堪称车市加价之最。
“从众心理” 助长加价售车
如今在产能过剩、动辄万元降价促销成为车市常态的大环境中,个别车型为什么还会出现加价销售的情况?专家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车商摸准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省会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一些车型刚上市时,产能一下子没跟上,等待提车情有可原。但一些上市超过半年的车型,以“产能不足”为由加价就非常不合理了。毕竟,这些知名品牌,不可能出现产量调配不平衡的低级错误。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些紧俏车型受追捧,车商尝到甜头后,即便后期产能提升,也不会放过提高的单车利润率机会。比如,一辆车如果加装1.5万元装饰,除去5000元的成本,还有1万元纯利润。但实际上,一辆热销车正常销售的利润可能仅为5000元,所以说“加价卖1辆,等于正常卖2辆”。
记者采访中发现,并非所有的紧俏车型都在加价销售。例如,目前大热车型吉利博瑞、博越以及帝豪GS等,4S店的订单都已排到两个月以后,但由于厂家明令不允许加价,目前该车均不接受“加价提车”的请求,以订单先后顺序提车。
紧俏车型观察半年再决定
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只有消费者更理性,才能遏制车商肆意加价的行为。目前市场上许多同级别车型的性价比接近,某一款车型并非“非买不可”。以热门的第十代思域为例,速腾、明锐、雷凌、卡罗拉、福克斯、昂克赛拉等车型,都具备
与之竞争的实力,消费者无需“单恋一枝花”。
此外,某一款车型“加价提车”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跟风加价买车。一位汽车媒体人士称,对新上市的热销车型完全没有必要跟风,观察半年后再做决定也不迟。另外,从汽车保值率上看,加价的费用并不能体现在二手车的价值上,因此对待加价购车要慎之又慎。
法律专家称,汽车厂商可以自行定价,但必须实行明码标价,并提前向消费者明示。加价购车的行为如果涉及欺诈和违背消费者意愿强行加价的,侵犯了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可向工商部门反映情况。虽然加价购车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如果加价购车出现“插队提车”,则侵害了正常排队购车客户的利益,会对其他消费者造成不公平,有商业贿赂嫌疑。□本报记者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