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8月30日讯 当前,北京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新经济是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北京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逐步焕发活力,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在部分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带动力量。
新技术、高技术推动部分新产业快速发展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工业中,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5%、18.9%和5.2%,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1.7%)。高端、智能、高技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和68.9%,新能源汽车增长1.5倍,增速远超传统车型;电子产品中的服务器增长16.1%,液晶显示屏增长59.8%,智能电视增长13.7%,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增长1.3倍。
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分别实现收入3500.2亿元和6170.7亿元,增长8.5%和8%,快于服务业收入增速8.2个和7.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1%提高到7.9%,高技术服务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2.5%提高到13.9%。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6143.1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广告和会展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设计服务三个领域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5.7%、14.1%和13.6%。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业利润246.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新闻出版及发行服务、设计服务两个领域的利润成倍增长。
“互联网+”促进新业态孕育成长
网上零售成为消费品市场增长引擎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达到802.3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5.3个百分点;对全市零售额的贡献率为36.7%;所占比重为16.1%,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互联网+老字号”持续发酵,老字号焕发新气象。全市73家限额以上老字号批发零售企业中,有12家开展了网上零售业务,商品涉及食品、服装鞋帽、药品和图书等,实现网上零售额6146.3万元,同比增长61%。
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创新的高地
一是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等新兴业态迅速兴起。上半年,全市金融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增长83.7%;53家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增长48.1%。二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进军互联网金融业务。据统计,约有7成以上的保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业务,商业银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网络支付、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等,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70%左右。
互联网、大数据领跑中关村发展
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内从事互联网门户和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两个领域的企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5%和12.2%,呈现较好发展势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创业呈现“高精尖”趋势
工商登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10.7万家,同比增长6.2%;其中新设科技型企业3.9万家,同比增长22.1%,占全市新设企业的36.4%,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据中关村管委会统计,园区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40家。此外,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近4成大学生创业与互联网相关。
创业服务快速成长
北京市的创业服务主要包括创业孵化、创业金融和创业商务服务。创业孵化类企业依托现有产业生态及大数据资源,利用自有仪器设备、房屋、土地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内容、数据、服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全市共有众创空间200余家,孵化器、大学科技园150余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创业金融类企业通过提供专业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实现资本和实体的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创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市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超过230亿美元。
中关村发挥创新示范作用
上半年,中关村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835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其中,技术收入2608.3亿元,增长29.7%;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4.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企业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上半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18.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3.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园区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半径,技术和服务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在货物出口下降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技术或服务出口始终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出口总额达20.5亿美元,同比增长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