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总统纳丹于22日晚间9时48逝世,享寿92岁。纳丹今年7月31日传出2度中风,当时病情相当危急,直至21日仍处於昏迷状态。
中风,医学名称为“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究其原因,和老年人对中风预防意识缺乏,以及家人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和意识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由于脑中风在发病3小时内治疗效果是最好的。今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郝玉曼为广大老年朋友讲解一下有关“中风”的知识。
卒中发病风险高
“我国脑中风的患者非常多。”郝玉曼介绍,中风后存活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引起国民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是中风(脑血管病)!中风后肢体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另外,该病存在高复发率问题,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约40%是二次以上复发。几乎所有的中风患者,都会再次发生中风。郝玉曼表示,中风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中老年人一定要加大对中风的认识,防患于未然。
卒中发病的特点
53岁的苟先生患高血压多年,日常喜欢抽烟、喝酒。今年5月8日,苟先生半夜口渴起床喝水,感觉右侧上下肢无力,发现自己竟然不能独自行走和用手持物。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苟先生认为是睡觉的姿势不正确所致,便没有在意。此症状之后也陆续出现过两次,但又恢复,苟先生依旧未引起重视。直到前几日,苟先生再次出现右肢力弱和言语不利的症状,这才到医院就诊。
“苟先生发病主要因素与高血压,抽烟、饮酒有关。”郝玉曼介绍说,脑卒中的致病危险因素有很多,特别是一些中年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运动不足,使中年人脑卒中风险更为集中;不良生活方式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吸烟、喝酒、熬夜、二手烟、久坐缺乏运动、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等病史的老年人。
预防分两级 体检是重点
“尽管脑卒中来势汹汹,但它却是一种可防疾病。”郝玉曼表示,脑卒中的预防可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预防,是指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这阶段脑卒中还未发生,但却存在发病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则是指对已发生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以便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她建议市民每年坚持常规体检的同时,能增加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查和心脏检查项目,以便及早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发病很突然,但如果仔细观察,其实也可以发现发病的危险信号。“很多人误读了该疾病的预警信号。”郝玉曼提醒,一些行为的异常其实也可能是发病讯号,例如炒菜不放盐、打麻将乱出牌、胡言乱语、头晕、肢体乏力等,千万不要随意处置。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个小时内,针对病人也并没有特殊的自救措施。因此发病后应当以最快速度选择有资质、有能力进行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的综合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尤其是卒中单元治疗。本报记者 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