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 1937 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67.19%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其中认为自己“重度依赖,手机就像身体的一部分”的大学生占9.46%。燕赵都市报:
今年夏天比较炎热,大学生离家数月,回家后待在家中休息调整也很正常,和各地的同学们联系、看各种资讯也多半在手机上,而“朋友圈”成为观察世界、宣泄情感的地方,加之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大学生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也不必太过惊讶。手机的本质是一种交流传播媒介,是一个工具。信息化时代,手机已全方位介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利用得当,则如虎添翼,反之则深受其害。就大学生刷手机而言,排除负面影响,手机也可以成为阅读、讨论、交互、接收讯息的生活“助教”。由此可见,工具是否利用得当,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然,对于很多大学生坦承自己患有“手机依赖症”,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说实话,“手机依赖症”并不新鲜,近几年在围绕儿童玩电子游戏、过度玩手机影响夫妻关系时屡屡引发讨论,说明“手机依赖症”并不单独存在于大学生之间,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这个问题。任何工具一旦过度使用,便会陷入过度依赖、沉迷的泥沼。西安日报:
与“宅家刷手机”所不同的,则是另一种有意义的度假方式。实习、兼职、备考、社会实践或者旅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场景,收获的也是迥然各异的成效。实习让自己有了更多的职场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有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备考可以让自己有更高的层次,而旅游也可以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比“宅在家刷手机”更有意义。当然在国内,一些大学生度假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职,自己挣一些钱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到公司实习或者打暑假短工,既体验到挣钱不易,又加速从学生向社会的角色转变。不过,这些还仅是“小众化”还不是“整体性”的表现,从调查的情况看,72.87%的学生“暑假有过规划”与55.06%“ 宅 在家刷手机度过”之间的差距,其实也是言行不一的数据化反馈。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摆脱手机依赖则应让他们的假期变得更有意义,从手机上将其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社会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