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无处不在,也早已渗进了汽车里面。现在不少车企采用互联网科技,有不少功能在现在看来都堪称“黑科技”,有望将来搭载在量产车型上,或者已经实现。而这些汽车互联网汽车科技,不一定有些将来就会走进我们的汽车生活中。
让车辆会交流的“云端”
在今年上海举办的CES上,奔驰展示了其Car2X智能云端交互系统,这也是汽车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基于该系统,车辆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奔驰的技术开发人员现场展示了该系统是怎么工作的。比如A车在前面发现了有交通事故,就可以通知在附近的B车辆该信息,及时提供警示。而这种信息“交流”还可以做到许多事情,比如如果A车突然行驶异常,那么在旁边的B车可以及时得知,并马上作出反应。而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通过车辆之间把信息储存于云端,再传送给其他车辆而实现的。这样一来,就使得只要是搭载了该系统的车辆,都能成为可以相互“交流”的智能个体。
宝马自然语言识别
宝马开发的这套系统可以让人和车载系统之间像正常人一样对话,当用户用正常说话的口吻发出指令后,NLU可以通过中文自然语言的语料库来识别所发出指令,从而做出正确的操作。而这时用户只需发出含有确认意思的语言指令便可。因此,NLU在处理导航的时候,可以自动识别地点所在地区及具体位置,而且相当准确。比如说,当你对着它说停车场,系统会自动搜索附近的停车场出来,很方便。
无线充电
纯电动车一直处于新能源车的风口,被许多汽车厂家认为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而且都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研发。不过,由于充电问题的现实阻碍,一直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推广。而且就算是技术瓶颈得到了突破,一车一桩的充电模式,除非能够把时间缩短得像加油一样,不然还是不方便。
当然,汽车工程师并不会因此而放弃,他们转而从另一个思路去解决问题,就是用无线充电技术。目前,奔驰、高通及美国电信均在研发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站,通过在道路及汽车上安装电磁充电线圈,来实现无线感应式充电。这种形式节省空间,方便。目前来说,无线充电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除了取决于新一代的电力电子器件,还要依靠精确定位。
增强现实挡风玻璃
“增强现实”技术也称为AR,是一种把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融合到用户所要体验的真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实现对现实世界信息的补充。近年来,不少汽车厂商开始将挡风玻璃的发展方向转向AR技术的应用,也就是把传统的挡风玻璃变成增强现实挡风玻璃。
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把挡风玻璃想象成一个超大号的VR眼镜,这时挡风玻璃就可以显示地图、位置信息和安全信息了,甚至还可以显示车载娱乐和通信等其他数据。如仪表盘等内容。甚至还有望集成红外扫描、智能预测等功能,将汽车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实时反馈在挡风玻璃上。因此,也有人把这种增强现实挡风玻璃称为大号的HUD。
生物识别跟踪驱动
现在有不少车型都可以主动刹车,这用的是侦察车外的情况,但对于驾驶员的状态却无法掌握。而在生物识别技术的作用下,汽车将可对司机的身体状态进行持续追踪。比如说,如果你开车已经很疲劳想睡觉,或者喝醉了,汽车都能侦察得到。怎么做到?例如,方向盘或安全带可以用来检测心跳和呼吸,仪表盘摄像头则可追踪你的眨眼频率。
有了这项技术,汽车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比如显示警告,提醒驾驶员要休息了;甚至如果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话,还可以行驶到安全位置并自动熄火。
会发光的智能公路
公路怎么智能?这是来自荷兰的一个概念,在2012年的“荷兰设计周”上,一项名为智能公路的设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种高速公路非常智能,比如它不仅能够在夜里发光照明,还可以自动为电动汽车充电。
而在这些未来陆路交通概念中,最大胆的设计是能让电动汽车司机边行驶,边为自己的车充电。另一项设计是在道路上安装节能灯,灯光可以随着车辆的接近渐渐变强,在车辆驶离后,灯光会自动熄灭。
有意思的是,这种智能公路已经成为了现实。据了解,2014年的时候,荷兰的一段发光智能高速公路就已经正式完工,并早于2014年上半年开始投入测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能够发光的智能公路。这段公路被涂上了GlowingLines夜光漆材质,这种材料能够在白天吸收日光,而后在夜晚提供长达10小时的照明时间。这种夜光漆材质,能够提供安全、可持续的传统公路照明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