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北多地迎来特大降雨,据不完全统计,在已经纳入试点的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近半数城市近期出现了内涝。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海绵城市建设,更加倍受到社会关注。
现状:大考不及格
南方暴雨,武汉、镇江被淹……
北方暴雨,济南、邢台被淹……
自今年5月以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暴雨、出现城市内涝。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在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至少有14个,占比接近50%,其中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中,至少有9个城市出现内涝。
难怪有专家喟叹,今年暴雨是一次大考,海绵城市大部分不及格。
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被视为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举措。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何还会出现内涝?
“当前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出现内涝,这恰好说明当前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介绍说,试点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一方面试点启动时间有限,首批16个试点城市去年4月才确定,第二批14个今年4月确定,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中;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大部分城市试点建设规模仅二三十平方公里,第一年建设完成的区域基本只有几平方公里,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
问题在哪?
民革中央组织专家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调研,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指导效果欠佳。我国城市雨水、屋面落雨、地表径流水质差。如果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单纯依靠植物净化设施,则污染物去除率低、去除时间长,难以达到回用要求,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是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盲目施工建设。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对于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不了解。
三是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国家政策中一些措施对于某些地方并不适用。
四是现有技术存在局限性,很难大面积推广。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都要求耐涝性强的植物,对物种有限定性,很多本地植物不适合使用,因此造成当地植物物种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物种减少。
海绵城市在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记者调查发现,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任务就是对已建成小区,尤其是经常出现积水的小区进行“海绵体”改造。相对于新建城区或社区可以通过先期区域详规、中期施工监督、后期项目验收等指标与渠道来约束,已建成的老旧社区建设难度非常大,被业内视为“带刺的骨头”。
北京海林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坦言,已建成社区在海绵体改造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比如新增下凹式绿地,可能导致停车位减少;房顶绿化,面临违章建筑拆除问题,“实现规划目标的难度非常大”。
建设标准不明晰也是受到大家质疑最多的问题。尽管住建部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但由于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与方式差异较大,只能靠试点城市自身“摸着石头过河”。
一些试点城市职能部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都不太清楚,以为就是修修道路、收集雨水等。实际上,各个试点城市目标方向不一,有的重在储蓄水资源,有的偏重解决内涝,有的侧重解决水污染。缺乏科学的建设标准,就容易使海绵城市建设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政府部门配套不同步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备受困扰的瓶颈。一些受访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城建、水务、园林等部门充分协调“齐步走”。尤其是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即便不是试点城市或区域,也必须提前规划、系统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职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多年研究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他给出了海绵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一方面,在水量上不要从自然水循环剥夺太多;另一方面,在水质上,污水别排得太多。要实现节水、治污、再生利用。维持水循环的平衡,让水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发挥到极致。
王浩坦言,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规律(雨岛效应),造成水循环过程畸变。传统城市建设重社会经济功能、轻生态涵养功能,在内涝防治上片面强调“外排”,导致内涝和缺水问题交替出现———“遇雨即涝、无雨则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落实“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将内涝水“化整为零、变害为利”,在城市水文单元上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女士认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因为很多东西都在前端进行处理了,规划是前端的,所以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建设海绵城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必须要在科学的框架下进行。近日,“中关村绿智海绵城市生态家园产业联盟”(简称海绵联盟)成立。
“解决城市病需要职业的城市医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表示,海绵联盟的成立不仅顺应了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战略,也是落实国家生态家园、科技创新的具体要求。
作为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其军说:“海绵城市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多家单位的参与和合作,联盟要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实现技术、信息、资金、经验的共享和联盟会员单位的共赢。”
海绵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家园,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更需要从顶层设计中的前端规划,以及金融工具和商业模式的组合发展,“中关村绿智海绵城市生态家园产业联盟”的起航,为这个10万亿海绵城市产业市场的繁荣,搭建了一个开放平台。
海绵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算过一笔账,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
建设海绵城市的巨大投资钱从何来?据了解,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各试点城市每年4亿元至6亿元专项资金补助。相对于巨额的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难以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建议,要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应按照政府特许经营、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突破传统投资模式对建设海绵城市的资金束缚,利用资本市场,更大规模地筹集社会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制造研究院院长秦升益建议,提高财政奖励额度,对采用我国自主创新成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单位,在已有奖励政策的基础上,给予所采用自主创新产品总金额20%-30%的财政奖励。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王守清等专家认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对融资项目进行合理搭配打包,明晰权责条款设计,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财政部PPP研究院院长满莉认为,通过碳排放、排污权、水权进行交易,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保产业中来。只要把生态资产用一种计量模型测算出来,与未来匹配的碳交易进行生态补偿,就可以鼓励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