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内涉及金额超30亿元 电影保底发行难逃豪赌风险

2016-08-16 06:15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转眼间,8月已过去一半,暑期档也进入尾声。虽然从票房成绩方面看,没有达到部分人士的预期,但有一点却吸引众多人的视线,那就是频频出现的保底发行。通过统计发现,仅8月正在上映的影片中,相关的保底金额就已达28亿元,9月还将有多部电影采用保底发行。但目前已上映的保底发行影片中,实际票房往往难以达到目标,与国外的完片担保相比,国内的保底发行难以逃脱豪赌风险。

无一片达保底金额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8月上映的所有影片中,《盗墓笔记》、《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封神传奇》等影片,均进行了保底发行。且有消息显示,《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和《封神传奇》的保底金额均为10亿元,而另外两部影片的保底金额则分别为4亿元,共计为2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9月上映的影片中,也有进行保底发行的影片。其中今年5月就有消息表示,《大话西游3》的保底金额已炒到6亿元以上,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由耀莱影视进行保底发行,根据协议,该片票房若低于5亿元,耀莱影视将支付2亿元票房净收益;票房在5亿-8亿元的部分净收益由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耀莱将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这一协议也意味着《我不是潘金莲》虽然还未正式上映,但已确定2亿元的收入。若以此计算,8-9月上映影片所涉及的保底金额已经超过30亿元。

但从目前已上映影片的实际票房情况来看,大多数与保底金额存在差距。截至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时,8月涉及的保底发行影片中尚无一部达到保底金额,其中《盗墓笔记》、《绝地逃亡》和《封神传奇》的票房分别为8.45亿元、8.83亿元和2.83亿元,且现阶段只有《盗墓笔记》日票房仍处于千万元级别,存在达到目标的可能,另外两部影片的日票房只有百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而另外两部保底4亿元的影片,票房也均未突破4亿元。

资本狂热频现豪赌

近年来,“保底发行”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虽然存在成功案例,如目前处于票房首位的《美人鱼》,20亿元的票房保底最终收获33.89亿元票房,使得保底发行方获得较大收益,但与此相比,失败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或许部分人士认为,国内不断出现的保底发行正是基于海外已较为成熟的完片担保,但在业内看来,保底发行实质上是变种的完片担保,陷入了豪赌的怪圈。

海外成熟的完片担保则是担保一部作品能够按照剧本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且担保公司从影片前期环节就已介入并进行监控和监督,如果影片无法按期完成,完片担保公司将接手影片制作,并按承诺保额赔偿给投资人。而国内的保底发行,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相较完片担保从前期就对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链条进行严格把控,国内的保底发行更像是一场豪赌,这一方面与国内的电影体系有关,另外则是资本对电影行业的热衷。

目前国内大多采取导演中心制,由导演掌握着影片制作的话语权,难以形成透明的制作流程,而海外则采用制片人中心制,更为公开透明,便于进行全程监督。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内多个产业处于低速发展的同时,电影行业却快速发展,使得跨界资本、金融公司瞄准电影,在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看来,资本的逐利心态使其专注于快速获得收益,对票房进行对赌,虽然风险较大,但只要其中一部影片成功,就能带来大量收益。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现今影视行业竞争激烈,与领先公司相比,国内其余公司难以拿到优质资源,为了能够获得热门影片资源,同时在业内形成影响力,会选择进行较高数额的保底发行。

理性市场正待回归

现阶段保底发行的热度居高不下,各路资本纷纷涌入。但同时也能发现,由于高额保底发行所潜藏的风险,为获得预期收益各种行业不良行为也屡屡出现,其中不得不提的案例是《叶问3》。

今年3月,《叶问3》被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指出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而被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3200万元的票房,同时总票房中还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究其原因,则与《叶问3》进行了10亿元的票房保底密不可分,并借助票房捆绑了系列金融产品,通过票房造假,不仅抬高票房,还试图在二级市场谋求更多收益。无独有偶,《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日前也被指出票房注水,虽然发行方表示午夜包场等外界质疑的情况是粉丝包场所为,但仍有业内人士猜测,这与影片进行保底发行所带来的票房压力不无关系。

对于现阶段国内流行的保底发行,国内多位业内人士均已表示不看好,不仅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公开表示,绝大多数票房保底项目最终是失败的,且易被经济规律影响,并不认为保底发行会成为主流。早期就已参与保底发行的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也表示,保底发行的味道变了。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现阶段人们对于票房这一数值过于关注,而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体系的完善、电影质量提高等方面,需要市场回归理性、良性的发展态势。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郑蕊/文 宋媛媛/制表

责任编辑:李孟鹏(QN00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