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全国各地银行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在20~35岁的青年群体中,仅有18%的人在理财时首选银行,消费时选择刷卡支付的比例仅为22%,转账时通过银行转账的比例仅为20%。
“工资放进支付宝,吃喝玩乐微信付”,在各大银行的营业大厅里,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对于90后来说,充电宝似乎比钱包更重要,一部手机在手,不需要走进银行大门,没有现金和银行卡,一样可以完成日常理财和消费。
有调查显示,在2015年,89.3%的网民小额网上支付会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支付金额的中位数为200元。而在线下领域,52.9%的网民在便利店使用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62.7%的网民在一些餐饮场所、商场使用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当下的理财和消费生活,已经与银行无关。事实上,在互联网金融背后,银行的影子依然活跃。比如,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有绑定银行卡的要求。消费者可以使用互联网金融工具支付日常小额支出,但是买车购房等大额支出,银行转账依然是最保险的支付方式。
也就是说,年轻人其实并没有远离银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不可能彻底离开银行。换言之,年轻人远离的不是银行本身,而是传统银行的服务模式。
中国质量协会开展的2015年度银行业客户满意度测评显示,客户抱怨银行等候时间长,营业厅服务态度不佳,办理业务速度慢,有37%的用户等候时间超过20分钟。更何况,银行下午5点就早早地关上大门,年轻的上班族此时未必下班,更别提办业务了。
与其说是互联网将年轻人从银行手中“抢走”,不如说是银行旧有的服务模式,已经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互联网的便捷则给了年轻用户另一种选择的可能。
在未来,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都依然需要银行服务,只不过,消费者更需要的是贴心的服务,以及更加便捷的操作模式。运用互联网智能化手段,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打通线上线下业务,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方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据7月13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