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西南地区最大”的自助售货机运营商退市,记者调查这一行业发现——
7月29日下午,刚跑完业务的何佳来到一台自助售货机买饮料,却发现机器屏幕已经不亮了,上面落了一层灰。执勤的保安人员连连摆手:“早就用不起了。”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成都的天府广场、春熙路商圈等地。记者致电该自助售货机运营商——四川时代和信实业有限公司,多个联系电话都已停机。业内人士证实,这个曾拥有1000台以上自助售货机,号称“西南地区最大”的自助售货机运营商,近日已退出市场。
运营商为何一再“翻船”?成本回收慢资金链易断
这并非自助售货机运营商首次折戟。据公开报道,早在2001年,天津南开戈德股份有限公司进驻蓉城,先后投入数百台自助售货机,4年之内,7成遭“毁容”,赔了上千万元。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成都自助售货机市场上,仅米源、农夫山泉等少数国外及省外运营商占据一定份额,多家企业折戟。而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自助售货机总量仅有三四千台,占全国市场份额约2%。
高调“扬帆入海”,为何一再“翻船”?
重资本运营或是主要原因。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台自助售货机的购买价格约3万元,一家运营商若铺设100台机器,启动资金就高达3000万元。此外,还有人工、进货、运输、维护、点位租赁费等多项成本。运营商为争抢人流密集的优势点位,甚至不惜抬高租赁价格,形成行业无序竞争。
而回收成本,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澳柯玛自助售货机为例,一台智能自助售货机售价约4万元,一个优势点位的月营业额约1万元,以毛利率30%计算,月入3000元。加上维护费用,回收成本大约需要一年半。优势点位虽然可以借助自动售货机机体,承揽广告业务,但点位租赁费也相应提升。因成本无法快速回收,运营商可能陷入资金周转困境。
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四川时代和信实业有限公司退市,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
此外,消费不足延长了成本回收周期。前些年,自助消费的习惯还未成型。同时,部分城市硬币流通不足、存在恶意破坏机器等现象,也是运营中的难题。
如何增加收入?延伸商业价值拓展业务
自动售货机市场向来被视为“蓝海”。日本平均每20人就有一台售货机,欧美平均40人-60人拥有一台。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自助售货行业分会统计,2010年以来,国内自助售货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5年增长约10万台,增长量是过去10年总量的两倍。目前,国内自助售货机保有量约15万台,以每年每台机器销售额5万元计算,年销售总额超70亿元。
如何才能克服困境、把握机遇,在这片“蓝海”扬帆起航?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自助售货行业分会对外联络中心主任王新宇认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自助售货机运营商——友宝在成都市场的扩张之路,有借鉴意义。据友宝西南区市场部总经理陈平透露,该公司2014年进驻成都以来,每年增加自助售货机上百台,目前已有超千台机器投入运营。“与传统的运营商相比,友宝显得有点另类。它更像是一个IT公司,而非单纯的运营商。”王新宇说,“羊毛”不能只出在“羊”身上,饮料销售和广告收入只是一部分,通过自助售货机连接的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消费行为,将数据反馈给饮料生产企业,可延伸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此外,自助售货机运营商与饮料生产企业出现业务拓展和融合的趋势。以农夫山泉、可口可乐为代表的传统饮料商开始进军自助售货机市场;以富士冰山为代表的传统自助售货机制造商进军饮料市场,推出自己的饮品。“拓展业务是未来的趋势,这将助推自助售货机市场进一步发展。”王新宇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