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近视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青少年成为发病的“重灾区”。据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近视患病人口将接近7.11亿。随着屈光不正快速低龄化,近视无疑成为影响当代和未来人口素质的“国病”。近视王国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校园“眼镜族”居世界第一位
每年寒暑假,医院的眼科门诊就会迎来就诊高峰,这种现象的背后,中国学子们正在刷新一项令人担忧的纪录: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患病率都超过70%,并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
“过去没这么多高楼大厦,孩子在外面视野比较宽阔。现在孩子的视野缩小了,加上用眼过度,很容易患近视。”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海清说。除了遗传因素外,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影响青少年视力的主要因素。加之我国青少年因为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户外活动缺乏等,青少年近视率比日本、韩国更高。
“国病”将致“国忧”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看,一部分近视患者在自我心理暗示下,行为会更加保守,长期下去会形成内向型性格。相较于外向型性格,这一部分人机体的免疫力也会低一些。”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教授刘寿说,许多人并不认为近视是大病,对个人日常生活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近视比例过高,对于很多职业甚至国防事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近视无法服兵役,“眼镜兵”无法完成抢险救灾和安全保障等任务。其次,很多高温、化工等生产岗位,对裸视视力也有要求。再次,根据医学原理,近视的发生与危害是不可逆的。专家认为,眼睛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资本”。近视成为“国病”,显然也是“国忧”。
多管齐下为眼睛“减压”
李海清认为,为了做到保护眼睛“从小做起”,首先要树立“视力保健观念”。目前,家长几乎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身高、体重等硬性指标上,而往往忽视视觉疾病带来的危害。其实,近视是一个慢性疾病,早期发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因此,她建议,卫生、教育等部门可以将青少年视力健康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为在校中小学生建立视觉健康档案。
青海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肖莉认为,在预防近视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多管齐下。比如为了维护孩子的视力健康,德国学校会定期组织“望远”活动。法国政府规定,婴幼儿必须在出生后的第8天、第9个月和第24个月接受体检,而视力检查是硬性要求的检查项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