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投资之前,收益率是很多投资者评价理财产品时最先关注的,大家总是怀揣“数字不会骗人”的心态。但即便都被称为收益率,最终带来的实际回报却有所不同。比如,单利与复利、年化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还有隐藏在产品中的起息日、到账日等,细微的差异可能给投资收益带来天壤之别的效果。
收益率并不都是年化收益率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会习惯性地认为,理财产品亮出的收益率就是年化收益率,其实不然,有些销售人员为了使产品包装好看,会对其加以掩饰,投资者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如果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并不高,那么在选择产品时,除了要观察收益率外,更要注重产品的期限,1年期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率是比较接近的,而越是短期的产品,实际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
那么,是不是所有产品都用实际收益率来表达更清楚呢?实则未必。当投资者面对不同期限的产品时,最好把它们的实际收益率放在相同的维度上比较,也就是计算年化收益率后更清楚。比如,A产品30天,收益率0.75%;B产品6个月,收益率4%。乍一看,投资者很难判断两者谁的收益水平更高。这时候,不妨将两者的年化收益率算出来。得到的结果是A的年化收益率为9%、B的年化收益率为8%。如果理财市场正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投资者则不用担心产品到期后找不到对接的高收益新品,又或是希望产品流动性更高,那么,选择A产品自然更合适些。
隐形因素影响实际收益
买理财产品,除了收益率外,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那就是“起息日”。大部分理财产品并不是即买即起息的,因为理财产品并不是存款,银行用理财资金去投资,获得收益后分配给客户,这个“代客理财”的过程前后,都需要一定时间来过渡,所以,不同的产品也就有了不同的募集时间。
起息日的长短对收益率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例如,小张花5万元买了年化收益率4.5%的产品,小王同样花了5万元买了年化收益5%的产品,两个产品的期限都是35天。到期后,小张获得了收益215.75元(50000×4.5%×35÷365),小王获得了收益239.73元(50000×5%×35÷365)。可以得出,从收益额上看,小王略胜一筹。
而实际的收益水平真是这样吗?假设小张的产品是在购买后一天起息的,也就是T+1;小王的产品是在购买后7天起息的,也就是T+7。对小张来说,他实际投资36天获得了215.75元;而小王实际投资42天获得了239.73元。小张的年化收益率为215.75÷50000÷36×365=4.37%,而小王的年化收益率为239.73÷50000÷42×365=4.17%。这样一算,原来看似精明的小王败给了“起息日”,最终还是小张赚取的实际收益更多,而且从流动性角度考虑,小张这款产品占用的时间更短。
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别忘了关注产品的起息时间,在同样收益率的情况下,越是临近起息日的,实际回报水平会更高。
货币基金不能只看7日年化收益率
与理财产品不同,货币基金在销售时通常给出两个收益情况,一是7日年化收益率,二是每日万份收益。其实,两者最好结合来看,7日年化收益率所反映的是过去7天时间里,产品的平均收益情况,这期间,如果出现某一两天回报非常高的现象,那么7日年化收益率也会被拉高,数据显得很漂亮。而每日万份收益会每天变动,更贴近当下的收益情况。
在比较两只货币基金时,最好先看7日年化收益,再看过去一段时间里,有没有某些异常高企的每日万份收益。如果没有,说明产品的回报比较稳定,7日年化收益比较真实;如果有某几天的万份收益拔高,那么最好多关注产品过去一贯的表现,别被某些7日年化收益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