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IP是近年来最火热的词语,恐怕一点都不为过。从去年至今,IP热从影视蔓延到了游戏、动漫等领域,IP开发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图书、影视剧、游戏、动漫、衍生品等联动,让一些IP的所有者赚得是盆满钵盈。
IP到底是如何赚钱的?有了IP就真能躺着赚钱?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进行了采访,揭秘行业疯炒下IP的真正价值。
IP热 版权费水涨船高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一本书、一首歌甚至一个名词都可能成为热门IP,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音乐、游戏……
IP热下,各种改编的版权费也是水涨船高。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回忆,10年前,一部热门小说的电视剧版权费在三四十万元就算贵的了,现在同类等级的价格最低也要五六千万元。被誉为“谍战剧之父”的麦家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称,他的小说《解密》在2002年就被影视公司看中,电影加电视改编权一共卖了50万元,其中电影卖了18万,电视剧32万。几年前,这部小说电视剧改编权再卖给华策时,其售价已经达到了100万。
IP产业链游戏回报最高
随着作品的版权划分逐步细化,一个IP可能会延伸出电影、电视剧、网络剧、舞台剧、游戏、动漫等。在IP产业链上,游戏大概是回报最高的一环。在热门IP和游戏的结合上,《花千骨》堪称典范。《花千骨》在6月9日播出,手游则在6月25日上线。马中骏表示,《花千骨》的电视剧盈利大概在1亿多,而《花千骨》游戏的利润应该有3亿多元。
事实上,热门IP电视剧改编成手游在业内已经不是稀罕事,根据《中国IP改编手游报告》显示,2015年最畅销的100款手游中,有49款改编自热门影视剧,IP游戏的收入占比达到了59.3%。今年暑期档的热门IP电视剧中,包括已经开播的《九州天空城》和即将播出的《幻城》都会推出手游。
IP手游赚钱,但背后的乱象不少。此前,包括《鬼吹灯》、《花千骨》都曾出现手游的版权纠纷。另一方面,IP手游的持续周期并不算长。手游业内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大部分IP游戏都依靠“粉丝经济”,最大问题是其可持续性和用户的粘合度,一旦电视剧大结局后,对游戏的关注度就相应大量减少。
IP新方向 粉丝话剧、衍生品
在影视IP产业链上,此前并不受关注的话剧、舞台剧也带来了较高的回报,业界对此有一个颇为中性的词语——粉丝话剧。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大的IP会衍生出话剧;另一方面,影响力高的话剧也会衍生出影视剧。数据显示,去年有5部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如《夏洛特烦恼》。
今年6月15日,《花千骨》的制片人唐丽君宣布,《花千骨》的同名电影和舞台剧开始启动。2016年4月28日,舞台剧《盗墓笔记Ⅲ:云顶天宫》在上海文化广场开启新一轮演出,1000万原著粉蜂拥而至。根据制作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7月17日,舞台剧《盗墓笔记1》首演,3年3部,截至去年底,《盗墓笔记》系列舞台剧在全国巡演逾200场,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IP开发中,大多还是以影视剧、音乐、卡通、话剧为主,在消费类衍生品方面却差了不少。
并非所有IP都值得开发
所有的热门IP都能全产业链开发吗?答案是否定的。“《花千骨》、《老九门》、《鬼吹灯》这类玄幻题材最具成功可能性,但青春、商战题材无一例外,目前还无成功先例。”一位游戏开发工程师这样说。
在马中骏看来,IP开发的实质其实是粉丝经济的再延伸,一个完善的IP产业链开发前提首先要有一个大的统筹安排,理解故事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通过挖掘核心价值之后进行再分配,在找到相匹配的用户群的基础上分别深入了解电影、电视、网络、主题公园、游戏、戏剧等项目的匹配度。
业内人士认为,“IP产业链”这件事的特性是“一损俱损”,每个项目的开发都要做到极致,产业链上能够环环相扣,是IP取得最大价值的基本条件。成都商报记者 邱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