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匠俄罗斯修古建 293天修复中共“六大”会址

2016-07-15 13:57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93天修复中共“六大”会址

近日,中国建筑负责履约,海外事业部、中建一局具体实施的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开馆。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址作为中俄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国家把修复的重任交给新中国第一支“建筑国家队”——中建一局。

293天

创俄罗斯古建修复奇迹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位于莫斯科市中心40公里的五一村秘密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中国境外召开的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据介绍,中共“六大”会址(莫斯科市五一村花园街18号)原为俄贵族庄园主楼,建于1827年,俄十月革命后改为集体农庄宿舍。1960年主楼与所在庄园被列为俄罗斯联邦级文化遗产。2009年至2010年,主楼多次发生火灾,损毁严重,成为一片废墟。

“像这样复杂的修复工程,在2018年甚至2019年完成是符合常规的,感谢你们对工程顺利竣工所做的艰苦努力!”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长阿列克谢·叶梅利亚诺夫表示。中建一局2015年9月开工后,12月底实现了工程主体结构封顶,2016年6月20日竣工并顺利通过中俄联合竣工验收。由于工期紧张,中建一局特别组建BIM团队,用先进的建筑BIM技术与俄罗斯传统手工工艺相结合,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全部修复任务,精准复原了中共六大会址这座180多年历史的古建,比计划提前10天竣工,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的“第一速度”。

零下30度冬施

再现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

2015年9月中建一局拿到设计图纸、获得施工许可时,工期只剩下不到1年时间,彼时俄罗斯已经进入冬季,按属地管理要求需要停工5个多月。

为了能按照计划时间竣工,中建一局采取了2项创新措施。一是采取“逆作法”施工,一反常规的自下而上的施工工序,而是上下同时开工——即从顶层顶板开始依次向下施工,同时为地下基础进行注浆,不仅增强了原有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还节约工期25天。二是搭设全封闭的绿色暖棚,项目团队给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用环保的暖棚内箱式柴油加热管加热,使暖棚内温度始终保持零上16度恒温,而莫斯科的冬季室外是零下30度,这项“中国创造”的冬施措施在莫斯科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保证了室内砌筑、抹灰、古建补砖的施工质量,节省了5个月的工期。

中共“六大”会址是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饱满圆润的圆形穹顶是这类建筑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圆形穹顶的修复工艺复杂,难度较大。会址的穹顶由20层圆形木结构拼接而成,每一层的木块角度都不一样。为阻止寒风进入建筑内部、并达到饱满圆润的外形效果,项目团队精确测量了每一层木结构的角度,根据测量结果制作模具,再用模具特制了302个木楔子放在每层木结构中间。竣工后的穹顶构件紧密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全生命周期服务

打造“小联合国项目部”

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建一局为甲方——中国文化部海外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甲方在给项目团队的慰问函中写道:“贵公司主动配合我们进行手续办理、文书翻译、法律咨询等工作,共同协调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监督等工作,在方案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不分甲方乙方,唯有中方,展现了中建人的良好素质……”

在急难险重时,党支部就是“先锋队”。由于项目工期紧张,面对技术难点,项目部6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带领19名项目员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先锋引领作用。项目党支部带领大家学习“六大”历史和中共党史、以互联网+的方式参加国内“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先锋·微课,开办俄语学习班和俄罗斯法律法规辅导班。2016年中共“六大”项目部荣获 “全国工人先锋号”,项目党支部又荣获中国建筑“先进基层党组织”。

此外,六大项目施工人员150人,来自7个国家,是一个“小联合国”。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项目部与工程所在地的莫斯科“五一乡”政府及民众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一起过中国节和俄罗斯节,一起组织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不仅带动改善了“五一”村的基础设施,同时改善了村周边环境,受到当地民众欢迎。■企业/供图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刘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