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眨眼、耸肩?别忽视!

2016-07-14 19:44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孩子总爱眨眼、耸肩?

如果孩子有频繁地做眨眼、撅嘴、弩鼻、摇头、耸肩、清嗓声等“小/怪动作”的习惯,家长注意啦。这可能是小儿抽动症的预警信号,处理不慎或拖延治疗,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

孩子为何总爱眨眼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陈晓刚介绍,经常有家长带患儿来就诊,说小孩眨眼睛很久了,曾看过眼科,用眼药水之后症状似乎有点改善,但之后还是频繁地眨眼。有些家长还发现,在孩子做错事,或被骂时,眨眼会特别明显。还有的孩子反复有清嗓声、干咳的症状,用过好些消炎药、雾化等治疗都没有见效,但是在晚上入睡后以上症状就会消失。这些看是不相干的症状,其实均属同一疾病小儿抽动症的症状,是儿科常见的行为障碍。

这些症状要警惕是抽动症

陈晓刚介绍,儿童抽动症多见于4-12岁之间的儿童。其主要表现为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频繁地眨眼、撅嘴、弩鼻、摇头、耸肩、清嗓声、喉鸣音、深呼吸、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小动作”、“怪动作”,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完全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大部分可治愈或自愈

小儿抽动症大部分可经治疗而痊愈或自愈,顽固者可延续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目前病因还不完全明确,考虑与遗传、体质、情绪或感染因素有关。抽动症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如因“怪动作”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对于病程较长的抽动症,其治疗变得棘手,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尽早到医院专科诊治,进行药物及家庭治疗极为重要。中医药治疗小儿抽动症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中医认为小儿抽动多与“风”、“痰”相关,治疗多以疏肝平肝、健脾养心、祛风化痰为主。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陈晓刚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秋霞 赖东兰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