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红屁股就是尿不湿的不对?你有中国式育儿焦虑吗?

2016-07-12 19:4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你有中国式育儿焦虑吗?

在很多家长圈里,人们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现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在意程度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已经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飞了的地步。他们对孩子的一切都高度紧张,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照着育儿专家的说法来做;给孩子使用的一切东西都必须是最好的、最贵的;如果宝贝出了一点点的意外状况,比如摔了个跤或擦破了点皮,甚至只是屁股红了一点点,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就会触动他们紧张的神经,甚至发展为一种焦虑的状态。没错,就是焦虑,在心理学上,这有个专用的名字,叫做“育儿焦虑症”。

给孩子用国产货就要遭鄙视?

“你们都给孩子用哪种纸尿裤啊?花王?大王?还是moony?”在宝妈们微信群里,妈妈们谈论最多的问题无非就是宝宝们的吃喝拉撒。常常有妈妈们交流哪种尿不湿最好,哪种奶粉最好,哪种驱蚊贴最好。反正宝宝们用的东西,都得货比三家,问遍过来人,挑选其中最好的那款。比如说上面那个讨论尿不湿的问题,就是妈妈们特别关心的,大家七嘴八舌地从透气性、吸水量、舒适度、薄厚度等等方面进行分析,还有妈妈买过各种品牌做过实验比较。有一位妈妈说了一句“我们就用国产的安儿乐,我觉得也挺好用,还比进口的便宜。”就是这一句话,竟然招来了其他妈妈的集体“炮轰”。“国产的你也敢用?”“给孩子用的东西怎么能只图便宜呢?”……妈妈们七嘴八舌地“批判”,让刚才发言的妈妈都不敢吱声了。

尿不湿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很多妈妈对孩子的用品已经要求严苛到非进口、非名牌、非top1不用的程度。比如,奶粉一定要是爱他美、可瑞康的,洗护用品一定要是哈罗闪、艾维诺的,奶瓶一定要是布朗博士或可么多么的……就连一些并不入口,也不贴身使用的用品,也全都要一水儿的进口名牌。“你要说奶粉、辅食买个国外进口的,我还能理解,可你说澡盆、温度计、游泳圈,甚至连个围嘴都要海淘,有什么必要呢?洗澡盆不都是塑料的吗,你用美国的澡盆洗澡能更舒坦吗?还有那个特别有名的美国什么牌子的儿童饭盒,两三百块钱,不也就是个容器吗?我就把家里的俩瓷碗消毒以后给孩子用,干净卫生还好清洗,没觉得比美国的饭盒差啊!”小吴说起自己身边的那些妈妈,觉得她们的做法让她很不理解。她是北师大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生,现在从事的也是早教行业,算是个育儿方面的行内人。对于养育孩子这件事,小吴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比较理性的,那就是量力而行,不能委屈了孩子,但也绝不能盲目追求一些根本没必要的消费。

孩子红屁股就是尿不湿的不对?

但小吴这样的妈妈,在很多妈妈眼里,并不合格。在她们眼里,合格的妈妈怎么能对孩子的事情这么不上心?合格的妈妈必须对孩子的一切都高度紧张,绝对不允许在孩子身上出一点点差错。

前年刚当上妈妈的小朴,担心市场上买来的衣服不够舒适,竟然亲自到农民家里去买棉花,然后找人纺成棉线,再找人织成布做衣服。去社区医院体检的时候,医生说孩子一切正常,可小朴就是不放心,非说孩子汗多可能是缺钙,任凭医生怎么解释,她还是不相信,反而埋怨医生医术不精。后来抱着孩子去儿童医院检查,结果还是跟社区医院说的一样。前几天,孩子的屁股有点红,老人和育儿嫂都说夏天孩子红屁股很常见,晾晾就好了,但小朴就认为一定是尿不湿有问题。当天晚上,她心急火燎地跑到家乐福、华联等几个卖场,买来同款的尿不湿,跟自己家里网购的尿不湿做比较,最后,坚定地认为她从某电商那里买的尿不湿是假的,还为此进行了投诉……

拍写真穿一会儿化纤衣服就受不了?

前些天,记者在一家儿童摄影馆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对夫妻带着一岁的女儿来拍周岁写真,选衣服的时候,妈妈抽出这件看看,不满意,“你们这衣服是化纤的啊,孩子穿着不透气啊!”又拿出那件,摇摇头,“你们这衣服是不是掉色啊?”再拿起一件,还是不放心,“怎么摸着这么硬啊,是不是纯棉的啊?”……这里的衣服差不多有近百套,妈妈居然一件都没有看上。

工作人员再三解释:“您不了解,照相为了拍出那种好看的效果,衣服大多是化纤的,这样的料子好做造型,而且颜色鲜艳,拍出来很亮。还有那些薄纱、亮片之类的装饰,只能是化纤或者塑料做的。纯棉的衣服虽然舒服,可是出不来这样的效果啊!”工作人员好说歹说,并一再保证一个小时就能拍完,每套衣服孩子最多穿20分钟,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但这位妈妈还是很不放心,唠唠叨叨地抱怨了半天,最后勉强挑了一套衣服,剩下的两套造型都是穿自己的衣服拍的。

迁就“熊孩子”家长竟换商务车

严先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家里好不容易添了孙子,一家人自然是宝贝得不得了。爸爸妈妈更是成天的研究那些“育儿宝典”,严格按照专家的“科学喂养指南”要求来做。

“专家说了,孩子不能用空调,太凉了!”“专家说了,孩子5岁前不能吃冰淇淋。”“专家说了,不能亲孩子,会传播病菌!”……一句一个“专家说了”,这不能那不许,让亲戚朋友们都觉得无所适从,孩子来家了,竟然不知道该如何“接驾”,生怕哪里做得不对被爸爸妈妈责怪。

夏天来了,在如此酷热的天气里,家里居然不开空调,如果到亲戚家做客,也要提前打电话,让人家提前20分钟关闭空调;孩子喝的水是特别购买的,到亲戚家也不肯喝人家家里的水,必须自己带着小水壶;长辈们喜欢孩子,忍不住亲亲孩子的小脸蛋,爸爸妈妈就好像如临大敌一样,立刻变了脸色……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还从“专家”那里了解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用强硬的办法改变孩子的习惯。这话听上去好像还挺有道理,可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也被家长当成了天性,无条件地顺从和满足。小孙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爱在汽车里午睡的习惯,爸爸妈妈非但不尝试去改变这个坏习惯,反而说要尊重孩子的喜好,让他自己一点点地转变。于是,每天中午,他们都要把孩子抱到车里去睡觉,后来觉得车厢太小,竟然专门为此换了一辆宽敞的商务车!

养孩子照本宣科全听“专家说”

过去,人们养孩子全凭自己摸索,最多能跟老人讨教点经验,如今情况可大大不同了,数不清的育儿科普让人眼花缭乱,毫无经验的70后、80后、90后妈妈将它们奉为宝典,崔玉涛、冀连梅、鲍秀兰等等大V更是被妈妈们奉为神一样的人物,将他们传授的育儿知识作为教科书,养育孩子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要严格地按照“教科书”中说的来。对于这一点,家政服务员们有太多话要说了。

育儿嫂乔新萍就遇到过这样的雇主。这家的孩子出生以后只吃不拉,难受得直哭,乔阿姨有这方面的经验,就建议给孩子喂点水,但全家人都不同意,尤其是妈妈,坚持说自己从育儿书上看到,专家说母乳喂养不能喂水,怎么也不肯听乔阿姨的建议。一直拖到第七天,孩子已经哭得撕心裂肺了,妈妈还是不肯听阿姨的建议,而且坚持认为“我们是科学喂养,听专家的。喂水会增加肝肾负担。”乔阿姨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先去劝说奶奶。“专家说的没错,但是凡事有例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部分的妈妈孕期营养只是比平时好点,而且还需要从事各种劳动,生产后的奶水从质量到数量都不能和咱们宝宝妈妈比。咱们饮食高精,蛋白质过高,尤其是宝宝妈妈,现在每天还加一条鱼,她的奶水吸出来上面厚厚的一层油,下面又白又浓。吃了这样的奶,宝宝需要略多一些的水分来运化。”乔阿姨终于说动了奶奶,再由奶奶去劝说爸爸妈妈,最终他们同意喂水了,孩子也很快恢复了正常。一家人这才明白,专家的话虽然要听,但也不能照本宣科地盲从,很多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变通方法。

忽略宝宝“个性”不可取

国家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儿童心理教育的颜蓓蓓分析说,这些案例当中的家长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育儿焦虑的症状。而这种心理情形多发生在70后或者80后的父母身上。这些父母一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而他们自身也多是独生子女,“4+2+1”式的家庭结构,引发了家庭对孩子的高度关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他们希望一切做到最好,万无一失。奶瓶究竟是玻璃的好,还是硅胶的好;奶嘴是Y字形的好,还是圆孔形的好……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他们焦虑的源头。而这种对宝宝的过分关注常常会导致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因此,在育儿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则。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家长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海量的育儿科普,然而,专家们提供的育儿经验可能只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普遍情况提出的建议,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家长们不能以这些书籍作为育儿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宝宝的“个性”和特有的生长发育轨迹。本报记者代丽丽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