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退潮!9.9元电影票今年骤减

2016-07-12 09:15 成都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票补退潮 9.9元电影票今年骤减

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依旧火爆,截至6月30日,中国电影票房总和为246.86亿元,但增长速度远不如业内预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和电商平台电影“票补”逐渐减少有很大关系。不少影迷发现,今年9.9元的低价电影票突然少了。

什么是“票补”?在每部电影上映之前,发行方(片方)和影院会商定最低票价,一般在30~40元之间,但观众总能从一些电商的网站买到19.9元、甚至9.9元的电影票。这二三十元的差价多数是由电商售票平台及片方在掏腰包补贴,简单地讲,也就是电商和片方在“掏钱请观众看电影”(至于电商和片方各自补贴的金额是多少,片方和电商之间会达成秘密协议)。

影迷发现:

9.9元的低价电影票怎么少了

“我今年还没有买过9.9元的便宜电影票。”成都资深影迷程女士近日向记者爆料说,今年电商售票平台的票价基本都是二三十元,“今年9.9元的低价电影怎么少了?”程女士向记者发来她去年年初到今年6月的观影清单,她去年通过某电商APP购票平台购买的不少影片的票价都是9.9元,甚至更低。程女士说:“之前电商搞活动主要是吸引大家去下载他们的APP,现在不需要了,可能下载的用户多了,他们也就不会赔本赚吆喝了。”觉得今年暑期档电影票贵的,不仅仅是程女士一人,邓先生也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关注各大电商的售票APP,发现电影票都非常贵,只有个别影片推出了低价电影票。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票房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6上半年(截至6月30日)电影票房总和246.86亿元,辉煌仅存在于“春节档”所在的第一季度,之后便遭遇“倒春寒”,第二季度100亿元的票房较第一季度的145亿元下滑32%,这也是近五年来票房增长率首次出现下滑情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票房不如预期和“票补”减少有很大关系,电商平台补贴逐渐减少,随着主要电商平台频繁进行并购活动,电商补贴也慢慢趋于理性。

“票补”大战:

从请观众看电影到买票房受罚

一般来说,片方和购票平台的“票补”都用在电影上映前3天的影片预售中。有业内人士估算,2015年440亿电影票房中,可能有30到50亿来自“票补”。前两年,“票补”大战拉开后,格瓦拉、猫眼电影等同一批电商(业内称第三方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宁浩导演的喜剧片《心花路放》上映之前,猫眼在平台上分别以9.9元和19.9元的提前预售,票房预售效果非常好。2015年春节档,大年初一当天《天将雄师》《狼图腾》等7部影片混战,各家平台的补贴集中爆发。有消息称,《天将雄狮》上映3天,仅猫眼一家已为其买单5000余万元。

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电商和片方之间的“票补”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拿去年暑期档淘宝电影与《小时代4》之间的合作来举例。有消息称,淘宝电影承诺保证《小时代4》前3天票房达到2.5亿。如果这一目标达成,那么淘宝电影为《小时代4》投入的票补将作为宣发费用收回;如果完不成,这笔费用的收回就会受到影响,极有可能“打水漂”。据了解,《小时代4》前3天票房达到了2.5亿。随着电影的排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影片在“买票房”这种无序的市场竞争行为上动心思,他们开始钻“票补”的空子。今年的《叶问3》就钻了“票补”的空子,就采用了大规模直接买票房的方式,《叶问3》片方因为虚假排场也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记者调查

砸钱砸不来新用户后

电商开始转型参与影片发行

记者走访了各大影院发现,和去年相比,今年“票补”确实少了。眼下正处于暑期档,《大鱼海棠》《寒战2》《致青春2》等影片正在热映。上映首日,《致青春2》的排片占比位居第一,据悉《致青春2》的发行方是微票儿,微票儿本来就是售票平台,《致青春2》从上映开始就和影院合作搞9.9元的特惠活动。据《大鱼海棠》和《寒战2》片方反馈,这两部影片有一些“票补”,但力度远不及《致青春2》。砸钱砸不来新用户后,电商开始转型参与影片发行。比如,《致青春2》就由微影时代(拥有微票儿售票平台)出品。“票补”退潮,和电商内部的调整也有很大关系。格瓦拉的现金流出现问题,导致公司元气大伤,格瓦拉与微票儿合并;美团大众点评分拆猫眼电影业务,让“新猫眼”成为一家完全独立运营的公司。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在线购票平台的整体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家都不再盲目烧钱了。

业内分析

票补和商家开业酬宾一个道理

但不会永远让利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票补有两种,买票房的那部分属于虚假销售,相关部门也在严查这种行为,虚假票房的减少和惩戒有关系。那些没有明显的买票房行为的促销活动,之前购票公司(电商)为了扩大营业规模,花钱圈地。票务公司也要减少亏损,去年亏损比较多,大的票务公司也就会减少直接的票补。“票补”力度和上映影片质量也有一定关系。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告诉记者:“票补是自我推介的过程,商家为了自我推介就要让利,然而不能永远让利。手机上的购票平台,要推广自己,就要让利。不管是片商还是影院,他们的目的都是多分一杯羹。这种票补就像是开业酬宾,不会天天往里投钱,现在也到了退潮的时候了。”他表示,规范“票补”需要大家形成行业共识,“形成规则,不管是立法还是行业法规,有了才能共同遵守。”成都商报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牟欢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