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轮子、外形酷似小轿车,近年来,“老年代步车”兴起。然而部分无牌无照的“代步车”任性上路,成为“马路杀手”。几年前,中消协就曾针对“老年代步车”的安全隐患发布消费警示,媒体也曾多次曝光“老年代步车”违规生产、销售、使用问题,乱象却依然存在。
对“老年代步车”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让不法厂家钻了空子。“老年代步车”由为老年人、残疾人群服务的医疗器械演变而来。原来的时速控制在5至10公里,速度低、刹车灵,不得在机动车道上行驶;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老年代步车”,不仅可以充电还可以烧油,时速最高可达100多公里。因为缺乏相关安全标准,各个厂商按照各自的经验生产,违规生产、非法组装、偷工减料、质量不过关的不在少数,甚至有些厂家宣传标榜不用上牌照、无需驾照。
“老年代步车”乱象屡禁不止,还暴露出监管缺位。在生产环节,厂家的违规生产没有受到有效监管,两三个熟工,一天便可组装一辆,甚至还可以定做各种车型;在销售环节,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对非法售卖的“老年代步车”缺少相应查处。 “老年代步车”上路之后,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针对机动车驾驶员违法行为的处罚细则对“老年代步车”车主无法适用,也留下了监管空白。
堵住“老年代步车”的安全陷阱,不仅是对广大行人和合法车辆权益负责,也是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负责。这就需要将“老年代步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纳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国家技术标准,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在源头禁止非法“老年代步车”进入市场;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划分,杜绝监管的“灰色地带”,避免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失职行为。同时,还应正视老年人的代步需求,一方面加快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为老年人出行提供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年人驾驶技术和道路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如此,才能解决“老年代步车”的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