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队的年轻人晋升,不用等“老人”腾位置了;“白加黑”、“五加二”上街执勤,直接与收入挂钩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考核约束加强了……去年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试点,首先瞄准改革难度大、群众呼声高的城管执法、市场监管两大队伍。
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为加快贯彻中央部署,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上海目前已决定将改革试点深化扩大至全市其他13个区县。职位分类,一线执法员获益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改革,是逐步完善整个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环。浦东、徐汇和嘉定,是上海先期试点的三大区域。在先行试点中,上海选择城管执法、市场监管这样的现场一线队伍,以职位分类和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力求趟出一条新路来。
“试点打破了公务员按综合类管理的大一统模式,按照公务员法的分类,建立了行政执法类这一职务序列。今后还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好比以前企业改革,从工人中衍生出工程师、会计师,增强了企业活力一样。”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徐汇区公务员局局长何爱兴说。
从三个区的试点情况看,最终有95%以上的城管队伍、80%以上的市场监管被列入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员额。改革后,不但政府的执法资源更为集中、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执法类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大大拓宽。上街率高,收入或超局长
浦东城管执法局局长曹亚中说,原来城管队伍压职压级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上面的领导岗位没有变动,很多人干到退休还是科员,没有机会晋升。”改革后从最低的二级执法员到最高的一级督办、执法督导,共设置了10余个职务层级。这意味着,只要基层行政执法人员遵章守纪、认真履职,今后不用挤行政级别的“独木桥”,可以在职务序列上冲破科级、处级的“天花板”。
“变的不仅是晋升通道,还有考核激励机制。”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以市场监管为例,原来处理紧急的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事,但加班费并不能保证。改革后,绩效考核和分配都向一线倾斜,执法队员可以拿到执法津贴。“只要‘上街率’高,加上办案质量好,我们测算下来,一线执法员拿的钱可能比局长还多。”何爱兴说。从上海实践看,改革对提升执法队伍积极性的效应正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