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根据外管局公布的6月数据,外汇储备意外增加135亿美元至3.2万亿美元,而市场此前的预期是减少几百亿美元。在岸人民币汇率受此消息鼓舞上涨,多少安抚了市场的躁动情绪。
此前一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破6.68,创下2010年11月以来的新低。在今年,这一中间价已累计贬值1500个基点,并且贬值预期仍很高涨。不过,当前这一轮的人民币贬值,受英国脱欧公投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国内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相反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有力地托住了经济增长,与年初的贬值环境不太一样。
即使如此,中国经济依然在L型上艰难跋涉,并在当前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即资产价格泡沫、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债务超重。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交织构成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重大风险。对外有强势美元,对内有泡沫和债务问题,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也是一个市场化的结果,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认识。
事实上,人民币的贬值区间,仍在央行的掌控之中。自去年8月以来,人民币很大程度上属于主动贬值、顺势而为,盖因美元太强而不得不进行的策略性贬值。在这期间,当人民币贬值预期凶猛时,央行也不吝于展示出足够的维稳意愿和能力,从而对冲贬值预期。因此从中短期来看,人民币贬值肯定不会出现失控局面。即使如人们预测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可能贬值到7,也用不着大呼小叫,外储底气十足和工具能力出众的央行,有自己的心理防线。
外部环境也并非对人民币一边倒的利空。英国脱欧在全球释放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美联储加息的概率。全球宽松环境的持续,将缓解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使得中国能够将风险分散出去。
但人民币的币值管理,央行的维稳只是个表面现象。经济增长质量及制度新供给,才是支撑人民币币值的根本力量。中国经济现在增速放缓,新的泡沫扩张,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微妙的改革窗口。如果在这个窗口期拿出真刀真枪的改革,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化风险,政府削权割肉让利,厘清权力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就有望出清,泡沫就有望消化,经济就有望进入新增长周期。即使在此之前,人民币处于阵痛的贬值期,升值预期也会不断累积,最终将人民币导向强势货币。如果我们在这个窗口期作为不够,经济依然没有摆脱“政府投资+信贷驱动”的旧模式,那么人民币就始终面临着贬值压力,以及资本外流。
人民币贬值,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反复煎熬我们的问题,因为它是受市场规律支配的。一言以蔽之,人民币币值管理,近期靠央行,远期靠改革,后者既是金融资本市场的改革,更是整个经济层面的全面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