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每年安排1亿元非公发展专项资金

2016-07-06 08:26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东城每年安排1亿元 非公发展专项资金

北京晨报记者近日从东城区获悉,从今年开始,东城每年安排1亿元非公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非公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该区鼓励非公企业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平房物业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和区属老字号国有企业改制等重大领域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非公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和作用。

专项资金支持非公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非公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东城区始终把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意见、加强税源建设办法、促进产业发展办法,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据了解,东城区财政每年支付6000万元,专项用于促进非公企业发展。

从今年开始,促进非公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额度将从6000万元提高到每年1亿元,重点支持非公企业转型升级。1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符合东城区产业指导目录要求、符合东城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的非公企业,引导非公企业围绕“二三一”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鼓励非公企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等聚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以及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

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集成效应

消除系统、部门壁垒,修订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的相关政策,加强与产业政策的配合……记者了解到,东城区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集成效应,把政策统筹、整合起来,把小而精、小而强、发展潜力大的非公企业纳入政策范围,通过奖励、补贴、贴息、资助、匹配等方式扶持非公企业,不搞平衡、不撒芝麻盐,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使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感到“解渴”。

东城区区委书记张家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核心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人口调控的大背景下,东城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依托中关村东城园、王府井、前门、永外现代商务区等功能园区,重点发展文化、科技等聚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具体到企业来讲,就是要瞄准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环保等高端产业,以及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和必要的生活性服务业。”非公企业要克服以往“舍不得”的情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带头清理低端业态,把企业发展目标与区域“十三五”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

为非公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张家明说,发展非公经济,是关系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区委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各街道要把优化环境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生命工程”,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区委区政府出台的系列措施,让非公企业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要拿出“敢动自己奶酪”的勇气,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级政务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逐步实现行政审批零距离、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持,破除隐性壁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激活非公经济内在活力。要努力营造崇“亲”尚“清”的新型政商生态,亲商、安商、富商,依法依规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同企业家保持清白纯洁的关系,守住底线,杜绝权力寻租。要坚持非公企业党建与发展非公经济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大力宣传表彰非公企业科学发展、守法经营、履行责任、创业带动的先进典型,为非公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打造水土适宜、光热充足的“后花园”。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东城区下一步将认真梳理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编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非公版”政策解读读本,把政策讲清讲细,并直接发放到非公企业。借助于东城区产促局、工商联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商会组织,面向该区非公企业加强政策宣讲,打通“最后一公里”。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