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检查也“吃线”吗?

2016-07-05 19:20 大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核磁共振检查也“吃线”吗?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最打怵的就是到医院的放射科做检查,因为很多人都认为甭管是核磁共振还是CT检查,都会被X线辐射,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吃线”。那么,果真如此吗?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方法,它是利用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在一外加静磁场内,对人体的任何平面产生高质量的图像,而不需要电离辐射来显示人体内部解剖结构,因此,核磁共振检查是不需要“吃线”的。

核磁共振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能力高

与CT一样,核磁共振成像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包括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的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无骨性伪影,可随意作直接的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或任何角度)切层,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变的显示,尤其优于CT;核磁共振成像借其“流空效应”,可不用血管造影剂,显示血管结构,故可“无损伤”地显示血管(微小血管除外),尤其对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方面有独到之处。

核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要高出CT数倍,它能敏感地检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故常能早期、更有效地发现病变。近年来,核磁共振血流成像技术的研究,使在活体上测定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已成为可能。心电门控的使用,使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楚地、全面地显示心脏、心肌、心包以及心内的其他细小结构,为无损地检查和诊断各种获得性与先天性心脏疾病以及心脏功能的检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尽管核磁共振有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核磁共振成像术的主要不足,在于它扫描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对一些不配合的病人会检查困难;对运动性器官,例如胃肠道因缺乏合适的对比剂,常常显示不清楚;对于肺部,由于呼吸运动以及肺泡内氢质子密度很低等原因,成像效果也不满意。核磁共振成像对钙化灶和骨骼病灶的显示,也不如CT准确和敏感。

不是所有人

都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

由于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场与特定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作用所产生信号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系统的强磁场和射频场有可能使心脏起搏器失灵,也容易使各种体内金属性植入物移位,在激励电磁波作用下,体内的金属还会因为发热而造成伤害。因此,核磁共振检查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的。

对于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及神经刺激器者;体内存有金属异物者应禁止扫描。如眼内有金属异物、内耳植入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金属关节、铁磁性异物(弹片等)者;病情较重、体力较差的患者,如有昏迷、高烧等症状的患者;妊娠3个月以内的早孕患者等。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邱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