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7日,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住建部、商务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如果你不知道实体书店当年大面积倒闭的惨烈,不了解从业人员的焦虑和绝望,不记得文化人士曾经的紧急呼吁、政协委员多次将这一问题写入两会“提案”,那么你就无法了解《意见》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连续10年的衰退实体书店悄然回暖
然而,“保护实体书店”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专家指出,实体书店的数量与国民阅读率存在重要联系。据中央财经大学调查,至2009年底,北京有书店1800家左右,平均每万人拥有1.06个书店,这一数字伦敦是3.87、纽约是8.88,东京是3.75,巴黎是5.84。
201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通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每年减负50亿元,打响保卫实体书店的第一枪,3年来,中央财政用3亿多专项资金扶持了全国210家有文化影响力的实体书店。
2014年,实体书店初现复苏曙光——图书销售数量和销售额实现了3%以上的增长,超过了网上书店。三联24小时书店纯图书销售2055万元,同比增长58%。2015年11月,当当网宣布未来3年开1000家线下书店,亚马逊也放言要布局线下实体店。与此同时,一些地标性书店经营复苏,先锋书店、钟书阁等不断开出新店,方所、言几又等新民营连锁书店落地,实体书店悄然回暖。
此前的倒闭潮成为一次大洗牌。坚守下来的实体书店摸索出自救之路,加载多元功能,提供咖啡、简餐、音乐、艺术、健身、创意产品,举办读书会、作家讲座及签售等线下活动,将书店打造成“文化体验空间”、综合性的文化场所。
蓝图已经铺就
细读《意见》你会发现,国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推动实体书店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首先是均衡网点布局,形成网格化覆盖。中国城市拥有22万个实体书店网点,乡镇却只有4.7万个。在全国4.1万个乡镇中,有1.3万个没有实体书店网店,必须补齐短板。
第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意见》要求城镇新建社区要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鼓励房地产企业、综合性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实体书店提供免租金或低租金的经营场所;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切实落实单位和个人开办实体书店“先照后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的改革要求,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
第三是要求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模式,“他救”之外加强“自救”,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是杭州晓风书屋和深圳书城。如深圳书城,从“综合性大卖场”“文化Mall”,到“体验式书城”“创意书城”,成功打造了“文化万象城”。今年6月,深圳书城APP——融图书查询、智能导购、书单定制、文化活动、会员服务、掌上销售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掌上书城”正式上线。 宗 合
不同于新华书店和教辅书店,独立书店的人文色彩十分浓郁。这些书店承载了许多人的阅读体验,常常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印记,比如北京的万圣书园、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广州的学而优、台北的诚品。
大约从2002年到2012年,民营书店出现大面积倒闭潮。北京“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等著名人文书店接踵倒闭,鼎盛时有8家门店的上海季风书园,只剩总店苦苦支撑,昭示了实体书店的困境。据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调查数据,全国有近五成的实体书店倒闭,总数达1万多家。
原因是多方面的。互联网带来的折扣售书及数字阅读,使实体书店图书销售量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2014年,当当、京东、亚马逊线上售书124亿元,超过了全国127家大型书城。其次是房租和人工成本的高企,加上税负,还有社会阅读氛围的淡漠。原来“一半挣钱一半情怀”轻松写意的日子结束了,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勉力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