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要求≠拒绝满足 满足孩子不要附加条件

2016-06-27 19:21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满足孩子 不要附加条件

好多家长给孩子买东西都有很高的附加条件,有的压根是孩子无法达到的目标,他们用孩子想要的礼物作为“诱饵”,试图塑造一个自己想象的完美孩子。  

严格要求≠拒绝满足

刘亚华

和女儿一起逛街,她看中一款有翅膀的鞋子,整个鞋底都有LED灯,走路时会一闪一闪,翅膀活灵活现,很拉风,她嚷嚷着想要。我心想,可得让她有点付出,便对她说:“现在可不能买,等你围棋考试连过两级,我就给你买。”女儿无奈,只得点头。

没多久,围棋考试结果出来,她只升了一级,她又向我提出买翅膀鞋子的要求,我说:“你看,你没达到我的要求,我凭什么买给你呀!这样吧,你这周的作业全部得优,我就买给你。”女儿果然在作业上下功夫,可惜的是,偏偏有一次作业只得了个良,女儿为此气愤极了,好几天都不愿理我。

那天,做教育工作的表姐来到我家,女儿向她“投诉”,说我给她买东西总是附加一些条件。表姐听后惊讶了,故作生气地对我说:“给孩子买礼物,还需要附加什么条件呀。如果真的需要,就给她买,你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小心伤了孩子。”

听了表姐的话,我开始反省自己。其实那鞋子并不贵,而且女儿脚丫又长大了,的确需要买新鞋。

那个周末,我带着女儿到了那家鞋店,买了女儿想要的那款翅膀鞋。幸运的是,虽然鞋子就剩最后一双,却是适合女儿的尺码。女儿穿上鞋子,满脸兴奋,一连声地说着谢谢。她高兴地转圈、跑步,又小心翼翼地行走,生怕把鞋子弄脏,那高兴和珍惜劲儿,让我既惊讶又内疚。不过是一双鞋子,她却兴奋得不知所以。而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她远离这份快乐,如果这鞋子卖完了,她的失望可想而知。

啥都答应≠缺乏原则

娜娜

拼装类的玩具是儿子的最爱,乐高系列更让儿子情有独钟,随着电影《美国队长》的热映,同款乐高玩具也开始热销,儿子就跟我提出要买一套《美国队长》的乐高玩具。即使促销时这套玩具也需600多元,眼看快到“六一”了,怎么也是要给孩子准备一份儿童节的礼物,考虑再三后决定满足他的愿望,只是要把丑话说前面——临睡前,我跟儿子说:“一套玩具的价格并不低,如果你真的是很喜欢这套玩具,妈妈可以答应,前提是‘六一’的礼物就以这个玩具代替了。如果你觉得你能接受咱们就买。”我的话音刚落,儿子的尖叫声就回荡在屋里了。他一连说了很多遍“我同意”,最后以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束了我俩的谈话。看着他面带微笑睡着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似乎得到了另一种满足。

和很多孩子一样,我儿子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愿望想让我满足,对于他的愿望我会适当地满足,不能满足的我就直接告诉他原因。如此相处,让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融洽了很多。

孩子都爱吃冰淇淋,我儿子也不例外。这几天气温很高,接他放学回家,一上车就跟我说:“热死了。”然后诡异地冲着我笑,从后视镜里看到了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是想吃冰淇淋。我毫不掩饰地问他:“是不是想吃冰淇淋了?”他用呆萌的眼神恳求我:“妈妈,天真的太热了,你看我都出了好多汗。”虽然常吃冰淇淋不太健康,但偶尔吃一点,也是在我接受范围之内的。于是我告诉儿子:“吃可以,但是必须少吃,因为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而且回家的第一件事要先洗手,把身上的汗落落才能吃。以后只有最高气温高于34摄氏度才能吃。”自然,协议达成。

镜头1

鞋店外,碰到一个男孩儿眼圈红红的,而身边站着一个愤怒的父亲,他说:“不行,现在不能买,等你这次考试进了前三名,我就买给你。”原来,那孩子看上一款运动鞋,可父亲提了要求,说满足了才给他买。

镜头2

一家玩具店,一个小女孩儿在哭泣,原来她看中一款会说话的娃娃,价钱并不算贵,可她的母亲对她说:“现在不能买,等你月考进步十名以上,我再买给你。”

编辑点评

有条件地满足孩子需要,其实带给孩子潜意识的信息是:只有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所以,给孩子买礼物,就不要给他附加条件。如果确实需要,而且物有所值,趁他最想要的时候,买给他。如果不想买,就说出自己不买的真正理由,而不是用达不到的要求迫使孩子自动放弃。爱孩子,就不要附加条件了。当然,这并非让家长毫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非分之想”,而是需要父母学会变通,在满足孩子情感诉求的同时,恰当地为之划出框框——高度满足,却非缺乏原则,我想,这是爱孩子的境界。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