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趁热也能致病?

2016-06-27 19:3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吃喝趁热也能致病?

滚烫的火锅,热乎乎的饺子,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许多食物的美味需要温度来“激发”,而中国人的味觉和嗅觉早已适应了这种被温度激发出的香味,所以“趁热吃” 成了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饮食习惯,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长辈在耳边不停地唠叨:“赶紧!趁热!”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上刊登最新评估报告,提出了新警告——饮用65℃以上的热饮,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风险。

这项最新的评估报告指出,在中国、土耳其及南美洲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人们通常习惯饮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的风险也随之提升。报告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国际工作小组成员发现饮用非常热的饮料很有可能导致人们罹患食道癌。而这里的“非常热”,是指超过65℃的任何饮料。

在世卫组织的这次评估中,非常热的饮料被列入了2A级 (很可能致癌),与之被列入同一类的,还有高温油炸食品和高温油烟等,去年备受争议的红肉也属于这一归类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表示,上述这一结果,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有限的证据得出的。研究表示,在罹患食管癌和饮用非常热的饮料间存在着“积极联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主任怀尔德博士说,研究结果暗示,饮用非常热的饮料是很有可能造成食道癌的一个原因,而致癌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

对于为何确定是热饮温度本身而不是饮料本身造成的癌症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解释说,研究人员根据1400例食管癌的流行病学案例的评估,结果发现癌症的风险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升,例如饮用非常热的南美草本茶,相比于饮用温的南美草本茶,有着明显的致癌风险提升。

其实,关于食物温度对健康的影响,早在十几年前就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著名医学杂志《营养学研究》(Nutrition Research)2004年刊登过一项研究报告。

这项研究征集了九个年轻健康男性志愿者,早上给他们食用当天新鲜烹调的马铃薯。每天吃的马铃薯数量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一部分天数中,吃的是热乎乎的马铃薯,测定其中心温度为84摄氏度,就交给受试者去吃。另一部分天数,吃的是彻底凉到室温的马铃薯,测定其中心温度为26摄氏度,然后才交给受试者吃。

按理说,两种马铃薯餐,营养成分没有丝毫区别,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烹调后晾凉1个小时而已。而吃热马铃薯的受试者,也是用刀叉把它切成块,一边晾一边吃的,实际进口的温度虽然高于体温,根本达不到烫嘴的程度。但实际的测试结果,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受试者吃热马铃薯后,餐后血糖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吃凉马铃薯,两者的血糖指数分别是122和78;餐后血胰岛素的上升幅度差异同样大,餐后胰岛素指数分别是117和82。还有令人惊讶的,就是受试者餐后的甘油三酯水平上升趋势则完全不同——吃热马铃薯后受试者甘油三酯指标显著上升,而吃凉马铃薯不仅未引起甘油三酯上升,反而出现显著的下降。

在研究者看来,食物的温度已不单纯是营养与口感的问题了,它带来的是患病风险,甚至有导致食道癌的风险。

食道癌是全球第八位最常见的癌症,也是致死率较高的主要病因。据统计,2012年约有40万食道癌死亡案例,占全部癌症死亡案例的5%。有数据表明,大多数的食道癌案例发生在亚洲、南美和东非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饮用非常热的饮料。而在欧洲和北美,人们饮用咖啡和茶的温度通常在60℃以下。

因此,营养学家提醒大家,温度于健康大有讲究,吃饭不一定要趁热,喝水一定要喝温水,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我们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热面,平日喜欢喝热茶甚至烫茶的人也不少,而西方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平时少见热汤,而多饮用果汁、可乐等冷饮。研究表明,经常饮温度超过62℃以上茶水者,胃壁较容易受损,易出现胃病的病症。所以茶水等热饮宜饮用的温度在56℃以下。

如今研究已证实,高温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和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营养学家表示,人类同农作物和其他万物一样,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无论衣食住行,适宜的温度才能为身体保驾护航。蔡文清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作者:蔡文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