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三板的分层落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谋局新三板,新三板已经成为了主办企业投资的“标的池”。
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至今,已有48家上市公司参股、并购新三板企业。从2010年以来,上市公司“联姻”新三板逐年增加,在2015年达到井喷状态,共有121家上市公司参股、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较2014年46家增长了163%,近5年来复合增长率达197.76%。
参股成为“联姻”主要形式
上市公司在谈及缘何谋局新三板企业时,大多都提到“符合产业转型”、“促进未来战略布局”等,即十分看重相关交易标的企业与自身的产业契合度,以及是否能产生协同效应。
“上市公司寻求发展战略需要吸收优质资源,新三板现在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且出了创新层,收购、参股优质的新三板公司是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上海一家上市券商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新三板企业的并购优势则在于政策较宽松、企业更规范、融资更便利。一位刚挂牌新三板不久的公司董事长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登陆主板门槛较高,新三板的门槛相对较低,为了公司更加规范化,比公司挂牌前估值更高和融资便利,并对公司有一个定价,因此挂牌新三板。
在新三板出现以前,大量未上市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池”,在新三板出现后,市场一度预计新三板也会成为上市企业“并购池”,但事实上却有很大不同。
Wind资讯统计显示,参股成为了主板公司“联姻”新三板企业的主要模式。2010年至今,主板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投资股权比例小于25%的占比约70%,2010年至2015年并购股权比例小于25%的占比约67%,2016年并购股权比例小于25%的占比约86%。
广证恒生总经理兼首席研究官袁季认为,2015年初,新三板市场火爆,优秀企业通过新三板实现了定价,获得了融资甚至完成并购,但一些优秀的新三板企业原控股股东不愿轻易放弃控股地位,且新三板企业相对非上市企业估值更高,抬高了成本及审核门槛,难以直接控股,所以参股成为当前竞合关系主要模式。
除了参股新三板公司,上市公司扶子公司上新三板的趋势也逐渐显现。安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的数量已超过百家,总的挂牌数量已经接近600家,如中兴通讯、新宁物流、高新兴、中青旅、蓝色光标等上市公司近期均披露其控股子公司挂牌新三板。
分层时代的竞合关系博弈
6月18日,首批入围新三板创新层的公司名单正式公布,共计920家企业成功入围,成了新三板中的“白富美”,其中有102家A股上市公司持有创新层公司股份,持股市值超百亿元。
据了解,进入创新层的标准从盈利性、成长性、做市市值等方面筛选,优质企业登陆创新层,帅哥配美女无可厚非,不过当创新层亮出“择偶标准”后,创新层的定价是否提升?基础层挂牌企业被并购或参股的可能性是否会减小?随着分层时代的来临,主板企业与新三板企业的竞合关系又将如何演变?
袁季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创新层的整个定价,从存量上来讲,能形成的改变不会很大,有增量的参与才会有较大的改变,创新层则会成为主板企业收购的对象,部分融资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创新层优秀企业也有收购其他企业的动力和能力。
“从产业来讲,企业是纵向收购会选择同一产业链,但参股是开放性的选择,主板公司有新的业务、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参股来做,这会形成对主板公司补缺。”袁季说,新三板企业可以从产业资源、资本运营、规范治理都会得到支持,这些都是合作层面的意义。
据康芝药业副总裁李幽泉介绍,主板公司参股新三板的目的分为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对比挂牌新三板企业和未上市企业,新三板的企业投资回报较大,且流动性较好,股权变现较为容易;在产业投资方面,主板公司与新三板公司需要有协同性、渠道共享,从而达到双赢。上市公司一开始从参股开始,与新三板企业在业务上进行合作,在新三板公司逐步做大做强后,通过溢价由参股到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