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温季,不少地区连续出现高于35摄氏度的天气。“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制定高温津贴标准,但发放名目、标准等差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有的企业违规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名目、算法不一
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制定高温津贴或防暑降温费标准,不过各地政策存在不少差异。
——啥名目?各地制定的政策中,有的将其称为高温津贴,有的为防暑降温费,还有的省份将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费明确区分,如陕西省规定防暑降温费最高每人每天15元,高温津贴为每人每天25元。
——如何算?虽然各地规定高温津贴适用的月份集中在6-10月,但具体计发方式各异。对于具体计发的时段,天津等地规定按实际35℃以上的高温天数算;山东是6-9月份中无论有没有高温天气,都会按月发放。各地高温津贴高低不一,普遍在每月100元至300元之间。
政策不细,补贴难拿
记者近日在广东、北京、吉林等多地调查发现,虽然不少企业已严格落实高温津贴制度,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高温津贴仍是“纸上清凉”。合肥市政务区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崔龙表示:“公司不大,赚到了钱大家分一分,哪能分清楚什么高温津贴”。
根据国家多部委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还在以防暑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清凉钱”“清凉权”如何落实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细化法规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这样一是可以让企业知道哪些高温津贴必须发,二是可以让职工了解自己应有的权益,对企业违规行为“说不”。部分专家认为,虽然各地出台了关于高温津贴的相关规定,但落实力度有待加强。“应加大抽查力度,对没有落实高温津贴相关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严格处罚,并公示曝光;严重的应列入诚信黑名单,从而起到警示作用。”王忠武说。
在落实高温津贴保障劳动者“清凉钱”的同时,部分专家认为,还应该注重落实国家关于高温作业时间等相关规定,给予劳动者“清凉权”,从根本上减少高温作业对劳动者的伤害。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完全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提出的高温下工作时间及工作时段的要求。 (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