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驱蚊误区

2016-06-18 13:43 首都建设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夏季驱蚊误区

误区一 滴香油能驱蚊

朋友圈不断有人分享防蚊妙招,说香油可以驱蚊,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油性的东西都会产生油膜,相当于在皮肤上产生了一层物理阻隔,蚊子不容易叮上。但时间一长,油腻感消失了,保护膜就会消失。所以,香油本身不能驱蚊,而油膜驱蚊的效果非常有限。

误区二 驱蚊花露水有毒性

还有传言说,驱蚊花露水中含农药避蚊胺成分,喷花露水相当于往身上喷农药。

避蚊胺确实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研制的农药,用于驱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不过,抛开剂量谈毒性不科学,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涂抹,就是安全的。

需要提醒的是,驱蚊液只可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上,不能直接喷到脸上,不能接触伤口、眼和嘴,耳朵部位也要少用。给儿童使用时,应喷在大人手上,再涂抹到孩子身上。

误区三 蚊子偏爱某种血型

关于什么血型更招蚊子,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是O型,还有人认为是B型。

其实,蚊子侦测和定位目标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热量、挥发性化学物质等因素,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不同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有差异。

蚊子寻找目标最重要的线索是二氧化碳,而且是二氧化碳的气流。通过辨别气流方向,蚊子才能锁定目标。所以,喘气较粗的胖人和爱运动的人容易招蚊子,平时要注意防蚊。

误区四 驱蚊草可有效驱蚊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驱蚊草主要是一种学名叫做香叶天竺葵的植物。科研人员检测了驱蚊草等驱蚊植物的效果,结果发现,实验区域内的蚊虫对其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类植物中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有一定的趋避昆虫作用,但仅靠叶片散发出来的气味驱蚊远远不够,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啃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

误区五 维生素B1泡水擦身能防蚊

有网友称,用维生素B1溶水擦身可以防蚊,因为维生素B1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可使蚊虫敬而远之。

早在2005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者就发现,维生素B1对蚊子落在皮肤表面的次数不会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维生素B1没有驱蚊效果。

误区六 被叮后抹大蒜汁有助止痒

有人称,被蚊子咬了抹大蒜汁,不但能止痒,还有助杀菌。

被蚊子叮后感到痒,主要是因为免疫系统面对侵入人体的异种蛋白释放出大量组胺,来执行防御任务。皮肤痒痛和大包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

大蒜中没有能阻止组胺释放的成分,其中的大蒜素会产生辛辣刺激感,能转移对瘙痒的注意,但并不是真正止痒。

误区七 吃碱性蔬菜蚊子不叮

还有人说,吃碱性蔬菜,让体质和血液变微碱性,蚊子就不爱叮了。

事实上,所谓的碱性蔬菜和碱性食物,并不能改变身体和血液的酸碱度。只要血液的酸碱度出现微小变化,就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与紊乱。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