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爆胎事故的高发季节,而爆胎事故的后果严重性相信每一位驾驶者也都有耳闻。对于所有的驾驶者来说,高速爆胎都是最可怕的噩梦:据不完全统计,高速公路42%的交通事故是爆胎造成的,160公里以上时速发生爆胎的死亡率接近100%!如何避免轮胎爆胎带来的事故风险是每一位驾驶者都应该了解的。
>>日常用车安全须知
科学用车,让轮胎以最佳方式工作,不仅车主省心,用车也更放心。
胎压随时保持正确
是否能够正确保持胎压,是安全行车最关键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的爆胎事故并非由于路面异物,而是由不正确的胎压导致。作为一名合格的车主,每天出车前检查轮胎气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胎压达不到标准值,轮胎就容易发生故障。建议车主在车上自备一个气压表。测量、调整气压值以冷车时为准,热车后胎压通常会升高0.8~1.0bar,属正常现象。
很多人以为,夏季温度高,若将胎压适当调低将能减小轮胎爆胎的可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而其导致的后果可能相当严重。专家指出,胎压还是应以厂家要求为准。若胎压过低,就势必产生胎冠两肩磨损现象,同时易使胎温升高,进而使胎面或帘布层脱层,胎面沟槽及胎肩龟裂与帘线断裂;另外,胎唇与轮辋之间摩擦过大,引起胎唇损伤或轮胎与轮辋脱离,严重时将产生事故。
合理车速降低爆胎风险
保持车速也是降低爆胎事件发生概率的重点。合适的车速,不仅让驾驶者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去应对突发状况或是路面上的异状,同样有利于保证轮胎的正常工作。过高的车速,不仅加剧轮胎的磨损,也会大幅度增加轮胎内的温度,从而导致胎压升高,存在爆胎的风险。另外,前面还提到过轮胎的速度级别问题,如果以超过轮胎原厂设计速度级别的车速行驶,轮胎的强度将难以承受过高的离心力,爆胎的风险也会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大型卡客车经常出现的超载问题也是导致爆胎的元凶之一,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多次修补的轮胎建议更换
长年行驶的轮胎难免被扎,修补也就再正常不过。但过多的修补,或是不合适的修补位置,同样可能造成爆胎。我们都知道,修补过的轮胎的密封性与负荷能力远不及未修补过的轮胎。修补过的轮胎内侧修补处一般都垫有橡胶垫片,相比轮胎的胎面,这片薄薄的橡胶片强度相差甚远,不过好在它并没有与路面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一般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如果修补不到位,橡胶片与轮胎内侧的黏合不良,在高速行驶时则有可能发生脱落漏气。如果是用简易的胶条堵漏,漏气的机会就更大了。另外,一些车主和修车厂不能正确判断轮胎的修补位置是否合适。比如说,一些轮胎的划伤部位位于胎侧,或者胎面的创口过大,一些车主为了省钱还是勉强补胎了,那么,这些修补部位都将成为爆胎的隐患。因此,当一条轮胎多处修补后,即使每一处修补都是正规的,我们也应该考虑将其更换了。毕竟,人手施工的轮胎修补,谁又能保证每一处都是万无一失的呢?
轮胎切记自然降温
轮胎内部帘线之间、胎面与地面之间不断摩擦,会造成胎温升高,在夏季这样的升温更加迅速,当胎温升高到极限温度时就会产生爆胎。在炎热的夏季,胎温升高很快,同时胎压也会随之升高,为了安全起见,在长途行车时我们应该注意轮胎的降温。
长时间高速行驶后胎温很高,此时应降低车速或停车降温,且应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轮胎。在这里要注意,只能让轮胎自然降温,切勿放气降压或泼冷水降温,这都会对轮胎造成伤害,给安全带来隐患。
避光停车减缓老化
紫外线是伤害人类皮肤的重要射线,轮胎虽然看起来老大黑粗,但其实主要的橡胶成分非常娇嫩。经常暴露于夏季烈日之下,很容易和人类晒伤的皮肤一样老化龟裂,导致胎壁强度降低,增加了行车的危险性。避免紫外线对轮胎的伤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光停车。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将车停于地下停车场或树荫之下,不仅可以减低车厢的热度,减小强光照射对车厢内饰的伤害,还可以减低紫外线对轮胎的摧残。
市面上有不少针对汽车橡胶件的保养上光剂。这些上光剂就如同人类的防晒霜,不仅能起到上光美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减慢橡胶材料龟裂老化的过程。因此,经常在轮胎上喷洒这些保养上光剂,可以减少紫外线对轮胎的伤害。需要指出的是,车身有许多橡胶部件都可以喷抹这类橡胶保养剂进行上光保养。
>>非正常磨损需警惕
轮胎是汽车的双脚,每天都要和粗糙的路面接触,自然会产生磨损,需要定期更换。但是磨损的情况也会分为很多种。正常轮胎磨损是均匀的,如果磨损得不均匀,就属于非正常磨损,不仅会提前缩短轮胎使用寿命,更是容易导致爆胎。及时发现轮胎的“病症”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从轮胎的磨损程度发现车子隐藏的故障,所以切不可掉以轻心。
胎面中央部分磨损
这一表现的主要原因是充气量过大。轮胎充气量过大会影响轮胎的减振性能,使轮胎变形量过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而正常磨损只能由胎面中央部分承担,形成早期磨损。平日里,适当提高轮胎的充气量,可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节约燃油。但充气量过大时,在窄轮辋上选用宽轮胎,也会造成中央部分早期磨损。
轮胎两边磨损过大
当轮胎充气量序负荷重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大,使轮胎的两边与地面接触工作而形成早期磨损。轮胎两边磨损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充气量不足,或长期超负荷行驶。
轮胎内外磨损不同
轮胎外边形成磨损的原因是前轮的外倾角过大;轮胎内边形成磨损的原因则是外倾角过序没有,所以轮胎一边磨损量过大的原因是因为前轮定位失准。
胎面出现锯齿状磨损
前轮定位调整不当或前悬挂系统位置失常、球头松旷等,会使正常滚动的车轮发生滑动或行驶中车轮定位不断变动而形成轮胎锯齿状磨损。
个别轮胎磨损过快
缩短车轮换位周期可以避免个别轮胎磨损量大,同时应检查磨损车轮的定位情况、独立悬挂弹簧和减振器的工作情况。而个别车轮的悬挂系统失常、支承件弯曲或个别车轮不平衡都会造成个别轮胎早期磨损。
轮胎出现斑秃形磨损
防止斑秃形磨损平时应注意爱车的“健康”,若在行驶中发现某一个特定速度方向有轻微抖动时,就应该对车轮进行平衡,以防出现斑秃形磨损。而造成斑秃形磨损主要是轮胎平衡性差。当不平衡的车轮高速转动时,个别部位受力大,磨损加快,同时转向不顺,操纵性能变差。
>>新技术杜绝爆胎发生
平心而论,无论如何小心,爆胎事故总有一定的偶然性。想要完全杜绝爆胎的严重后果,还要请新技术来帮忙。
缺气保用轮胎
我们知道当轮胎没有气压的时候,车辆会马上失去平衡,轮胎顿时烂成一摊泥一样脱离轮毂,仅仅靠轮毂来维持平衡。而所谓的防爆轮胎的优势就是依靠强大坚硬的侧壁使轮胎不脱离轮毂,仍然能够给与车辆足够的支撑。侧壁增强橡胶是此类轮胎最核心的部分,它比一般轮胎橡胶的强度大很多。当轮胎气压丧失后,侧壁增强橡胶可继续支撑车身重量,以确保车辆缺气行驶一段里程。
侧壁硬有它的好处自然也有它的劣势,坚硬的侧壁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乘坐的舒适性有所下降,其次,以目前国内的轮胎店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想把一条防爆轮胎拆下来是相当费劲的,由于侧壁太硬,不仅需要用撬棍来撬,在大部分拔胎机上都会不可避免地把轮毂刮花,即使是4S店都无法避免,更不要说路边小店了,所以这又给补胎带来极大的难题。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轮胎企业逐步在改进胎侧补强橡胶的配方,最新的防爆轮胎,舒适性已经很接近普通轮胎了。
自修复轮胎
相比之下,目前开始普及的自修复轮胎技术更加受到欢迎,它不仅舒适性要明显高于缺气保用轮胎,而且轮胎破损后的行驶里程,也明显高于缺气保用轮胎。
自修复轮胎的核心技术说起来并不复杂:在普通轮胎内部加入一层非常薄的含有天然橡胶的密封剂材料,且覆盖有具有保护功能的涂层,可以立即平稳、准确地填穿孔。该涂层的密度很高,但质地柔软,且会有粘手的感觉。只要轮胎被扎入的钉子直径不大于6毫米,轮胎都可以及时、永久的进行自我修复,无需人工修补。至于如果轮胎在同一位置被钉子扎入数次,是否对轮胎的自修复功能有所影响的疑虑。轮胎企业也表示无须担心,只需拔掉扎入的钉子,不用担心对于自修复功能有任何的影响,轮胎仍可以继续正常的工作。且采用这一科技的轮胎在性能方面,与普通轮胎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另外,这一技术的使用不会影响轮胎的外观造型,其可以拥有与普通轮胎完全相同的外观。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自修复轮胎的价格只比普通轮胎贵几百元,比起缺气保用轮胎,价格更有吸引力。
自动充气轮胎
以上提到的两款新型轮胎,虽然能够保障轮胎在扎钉后的安全行驶,却无法保障轮胎的胎压不发生变化。而我们知道,如果胎压降低,轮胎的胎壁在经受反复变形后会产生高热,而这将不仅大大减少轮胎的使用寿命,同时反过来又可能导致爆胎。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缺气行驶轮胎还是自修补轮胎,在扎钉后必须于一定里程之内完成修补或者充气的原因。
鉴于此,自动充气轮胎应运而生!和那些看上去更加前卫但还不太耐用且结构复杂的非充气轮胎相比,某品牌推出的自动充气轮胎似乎更实惠,官方称其为:胎压自控技术,说的直白些,就可以在轮胎出现亏气情况后实现自动充气。这项技术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颁发的当年最佳发明奖。
这一技术的原理并不复杂:在软管泵的环形泵壳内装有一条充有流体的灵活泵气管。在轮胎受到挤压时,内置的压力控制器将自动开启,使流体流入一个泵气管,在车轮转动的时候,轮胎底部受挤压部位会将空气从泵气管挤出,通过进气阀充入轮胎。所以既不用额外的电力,也无需驾驶者监控,这条聪明的轮胎便能始终保持最合适的胎压,保证最佳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比起那些被动防爆的轮胎产品真是高明不少。这款轮胎的测试工作正在进行,用不了多久便会推向市场。南方日报记者 朱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