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个人信息被违规收集、手机被强行捆绑APP、流量莫名增多……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对43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了技术检测,共发现不良软件29款。工信部提醒,手机中若有这些APP,应尽快卸载、删除。
网络时代,一些不法分子以免费APP为掩护,开发一些恶意代码、程序,从手机里获取用户隐私信息与金钱财产。这些恶意APP隐蔽性强,表现形式各异,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根本不了解甚至不关心自己所下载的应用程序是否有陷阱,使得不法分子越来越猖獗。
发布恶意软件榜,能够帮助消费者擦亮眼睛、提高个人防范意识,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整治恶意APP不能仅仅止于此。从处理效果来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曝光提醒,但恶意APP不仅没能有所收敛、积极改正,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软件甚至是多次上榜。从法律层面来说,恶意APP涉及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未进行信息保护、消费前未认真审查消费提示等问题,还涉嫌多重违法违规:恶意“吸费”涉嫌商业欺诈;违规收集、使用甚至暴露用户个人信息,涉嫌《刑法》第253条规定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既然 “蜻蜓点水”般的处理无法阻挡某些恶意APP继续作恶,就应下猛药、出重拳、多管齐下。一方面,从源头上把关,实行严格的准入审查,“谁引入、谁负责”:如果是电信运营商引入的APP,运营商将负一定责任;如果是手机厂商预装的软件,厂商就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提高违法成本,比如经营性APP一旦出现违规操作,准入企业要受罚,严重的吊销经营主体相关执照;没有经营主体的APP,一律进行封堵、删除。APP市场鱼龙混杂,也离不开通信管理、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手整治,不管是第三方平台、应用开发者、软件商、渠道商、手机厂商,还是运营商,只要是有部门和个人涉及到了恶意APP的开发、传播及利益分配,监管部门都要毫不留情地一查到底。同时,要加大对恶意软件的技术识别能力的研究,从技术上对手机传播的信息内容实施有效监管。
近几年,恶意APP已成为困扰消费者的热点话题,但无论技术如何更新,行业机构的监管都不能缺位,否则,发布再多的恶意软件榜也无法根除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