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端午的粽子 其他节庆食俗还有啥

2016-06-03 19:05 山西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除了端午的粽子 其他节庆食俗还有啥

华夏民族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特征,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岁时节日中,饮食风俗文化占有突出的地位。山西民间流传着“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毛节”的俗语,说明山西人重视过节。这些民间节日大多来源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礼仪习俗,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山西人的“四大节”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大节日,即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和冬节(冬至节)。
  民间节日,是老百姓约定俗成、自发传承的时令节庆活动。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其中,“吃”是节日风俗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与平时不一样的特殊食品和饮食风俗,最初具有明显的祭祀(天地诸神与祖先)作用,同时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家族和家庭成员的犒劳,是一种有益的饮食调剂与修身养息;另一方面,节日食品也往往是馈赠亲友、加强亲族之间联系的礼品。近日,记者采访了我省民俗文化学者聂元龙先生,梳理了山西民间节日中丰富而独具魅力的饮食风俗。

  1 一年的节庆食俗从春节的饺子揭开帷幕

春节这天,中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民谣说“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很长时期内,初一的饺子还有很多讲究,许多人家在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子夜)前要包好饺子,待到子时准时下锅。这个时刻,正是辞旧岁、迎新春(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含义。
  现代人们对吃饺子的时间要求没那么精准了,但对春节吃饺子还遗留着许多附会:子时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偏远乡村中则讲究用芝麻秸烧柴,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多煮些,吃得剩下,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或“赚”了,有的农户故意煮破几个,主妇向家人连连报说“挣了!挣了!”以为吉利;盛饺子每人一碗之外还要多盛一碗,意在希望家中添丁;捞饺子时,不能全部捞出,要留几个看锅饺子,意喻取之不尽;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有人吃出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出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出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财运兴旺等。

  2 正月初五、初八吃火烧

正月初五,民间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之说。过去,山西大部分城乡百姓在这天要吃好饭、吃干饭。民谚有“五日年下”之说,过了初五,就表示最隆重、最讲究、最多忌讳的“年”就算过去了,为了圆圆满满过好年,所以这天的饮食也应有所讲究。如山西孝义一带,初五日家家户户流行吃“破五火烧”,亦谓“翻身火烧”。山西民间也有在初八晚间制作火烧的,称“祭星火烧”,民间传说此夜天上众星聚会,纷纷在院子里设供燃香,以供火烧祭星,然后全家人饱食火烧。如今此俗渐废。

  3 正月十五吃元宵老少皆欢喜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夜为“宵”,此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春季节日。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民间传说上元这一天是天官大帝诞辰,故山西许多地方都在此日悬挂“天官赐福”彩笺,载歌载舞庆祝。家家户户都要煮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虽说全国各地都有吃元宵的习俗,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元宵的制法不大相同。北方一般是滚,南方一般是包,又叫汤圆。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资源丰富,不论元宵还是汤圆,早已不分地域,完全依个人口味来选择。

  4 二月初二吃煎饼、喝油茶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谓龙头节、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民谣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仍然包含着祈愿丰收之意。山西民间家家于此日中午吃煎饼、喝油茶;煎饼用小麦面加豆面调成糊状,加入调味后摊在铁鏊上煎烙而成。煎饼象征龙皮,百姓帮助龙蜕去旧皮而轻盈腾飞,期望当年风调雨顺。吕梁山区大部分地方,民间有二月二“吃枣山”的风俗。枣山类似花馍,供祭用的枣山往往一斤以上。春节期间,百姓用枣山供神,正月十五后等到旺火即将残灭时,家家户户拿上枣山去旺火边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旺火烤过的枣山能治百病。山西靠近黄河的芮城匼河乡村,这天讲究吃豆芽煎饼,并长期流行“背冰亮膘”的传统竞技活动,被称为“匼河二杆子”。

  5 清明寒食晋中遍地“蛇盘兔”

清明节是民间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山西民间习称其为“鬼节”。清明节最普遍的祭祖活动是扫墓,人们到祖先的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称之为“整修阴宅”。山西中部一带民间祭祖以面制“蛇盘兔”(亦称“蛇盘盘”)为常见,其寓意吉祥,民间久有“蛇盘兔,代代富”之俗谣。晋南新绛、万荣等地祭扫祖茔时,要让晚辈用一种特制的“刺馍”从坟头滚上滚下,为地下的老人“挠痒痒”。

  6 端午节雄黄酒避五毒

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山西民间还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成年人饮了雄黄酒,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男孩儿不能饮酒,母亲也要蘸点酒涂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认为可以避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山西民间普遍传承“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是日,家家户户将艾蒿插在宅院门首以避邪。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贴钟馗画像驱邪;女孩子们在这天用指甲草捣碎后染红指甲,亦意为辟邪。五月初五,在古人眼中是“恶月恶日”,气候炎热潮闷,毒虫四处为害,人体也有诸多不适。因此,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端午食俗,以艾草熏虫、以雄黄驱毒,以芦叶苇草包裹黍米枣豆,并以井水艾叶浸泡凉食,以避暑气,以辟邪毒。

  7 七月初七敬瓜果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少女节”。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民间曾流行七夕“乞巧”风习,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甚至男子也参加进来,形成了青年男女比心细、赛技能的民间游戏。山西晋中市和顺县南天池村是国家级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村民每至七夕之夜,都要在院中置案设供,供毛豆玉米瓜果祭祀天神。

  8 七月十五蒸花馍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将其视为“鬼节”,与清明节、寒衣节合称为“冥三节”。
  在山西各地,民间七月十五的风俗主要捏花馍、上坟祭祖。吕梁山区民间习惯制作圆形花馍祭祖,馍中间点个红点,称为供馍。
  蒸花馍时,四邻都来帮忙,花馍要根据家里实有人口每人摆一个,花馍讲究颇多,给老人捏成人形,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给小孩捏成羊形,称为面羊,意为小孩吃奶,双膝跪下,希望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给平辈的捏成鱼形,称面鱼,希望年年有余。

  9 中秋月圆 月饼寄乡愁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民间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独特食品月饼,早在唐代已经流行,宋代已很讲究,明代确定为节日食品。
  月饼是祭月供品,同时又是馈赠亲友的传统礼品。旧时的中秋佳节,山西民间几乎家家都有枣木或核桃木雕刻制成的月饼模具,届时自己制作,邻里互助,俗称“打月饼”。月饼馅以红糖为主,掺以青红丝、玫瑰、核桃仁等,掺以少许炒面,伴油为馅。饼皮亦用白面与油拌和,包馅后置入木刻月饼模内压实成型,在面案上扣出月饼,或烤或焙,制熟后即成。月饼模型样式丰富,最流行的图案有“嫦娥奔月”“银河明月”“犀牛斗月”等。中秋月饼,早已成为人们换口味、尝新鲜、寄乡思、表情义的风俗礼仪食品。

  10 冬至饺子热腾腾 不忘先生教育恩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间称之为“亚岁”。山西的冬至风俗十分浓烈,城乡普通流行当日全家吃水饺,一些山区也有吃糕的风俗。所以,山西民谚有“冬至馄饨(民间视水饺与馄饨为同类食物)夏至面”的说法。山西民间还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意思是说:冬至是老师的节日。山西久有冬至敬师、拜先生的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惯,吕梁一带当日用炖羊肉招待教师。

  11 腊八要喝腊八粥 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zha榨)祭。每当农业生产获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就要举行盛大的报谢仪式,称为大蜡。其风俗是用新产的黍糜作粥,众人聚餐进行宴乡活动。沿袭古意。腊月初八这天,山西境内流行吃腊八粥,意为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与腊八相吻合,意喻吉利。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进入了年节,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等,忙乎起来。

  12 腊月廿三,灶王上了天

腊月廿三是“祭灶日”,《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民间信仰习俗认为此日灶王上天庭,老百姓们便用麻糖做成糖瓜祭祀灶王爷,寓意着粘住他的嘴,让他在天神面前多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灶王上天这段日子,是老百姓最自在快活的时段,称为“过小年”,吃喝都放开了,做事也毫无禁忌了。这是在劳苦一年、并受各种禁忌束缚之后,聪明的民间百姓给自己的心情松绑,在精神上开始给自己放假了。

本报记者 贾丽
  

责任编辑:傅昱佳(QF00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