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了《2016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上市房企2015年负债水平保持高位运行,净负债率平均为96.09%,较2014年上升7.23%,再创新高。有分析指出,土地成本的上升导致了房企负债的高企。而在今年,信贷环境的宽松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而市场的好转为企业提供了融资的底气。从去年开始,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已经降到了个位数。今年第一季度,利润率更是低到6%-7%。专家表示,在负债越来越高,利润率却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将会有更多非专业房企离开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提高周转速度方面,房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薄利多销”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
房企平均净负债率达96.09%
中房协的报告指出,上市房企2015年负债水平保持高位运行,净负债率平均为96.09%,较2014年上升7.23%,再创新高。去年上市房企盈利能力绝对值指标仍延续了上升势头,但效率指标处于下滑态势。具体来看,上市房企净利润均值为15.94亿元,同比增长6.14%,但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均值两项指标继续下滑,仍处于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时,2015年两极分化程度有所加深。
报告预测,今年,在房地产宽松政策和市场强预期的作用下,上市房企表现整体强于整个行业。今年内,虽然房地产上市企业迎来估值修复性回升,但资本市场对于房企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仍持保留态度。行业内盈利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房企估值水平亦有所下滑。
另外,上市房企2015年负债水平保持高位运行,净负债率平均为96.09%,较2014年上升7.23%,再创新高。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表示,房企资产负债率走高是近年来的一个典型趋势。负债走高,有两种情况,前者是主动扩张,后者是销售不畅带来的资金缓慢,导致负债被动走高。房企出现的负债走高需要区别看待。
土地资源争夺激烈化
今年楼市行情并不能说不理想,但专家指出房企负债可能会越来越高,归根结底是投入变大。其中土地资源的争夺激烈则是关键的因素。“今年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广州抢地!”这句话出自本土一家知名房企的高管之口。在去库存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有开发商甚至认为“不拿地就是等死。”按照中原地产的统计,如果以溢价率40%、地块成交总额超过5亿为界限区分的话,进入5月,全国出现了69宗“地王”,81%出现在二线城市。
而据克而瑞房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中国22个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持续高热,“三高”(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地块达118幅之多,其中有51幅地块溢价率在100%以上,最高达400%。而一线城市“地王”仅产生了19个,其余91个“地王”均来自二线城市,其中,南京诞生了19个,苏州诞生了14个,合肥和上海则均产生了11个。而在“地王”井喷的2013年,全国“地王”数量也不过60宗。
记者还发现,在今年前4个月全国只有117宗“地王”,单5月一个月的“地王”数量就刷新了土地市场的历史纪录。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年超过溢价率40%的95宗地,其中有51宗出现在一线城市。而今年,8成“地王”出现在二线。用开发商话来说,“一线根本抢不动。”
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地王”的诞生就代表着高成本。而这些“地王”的背后还需要房企的大手笔投入。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显示,截至5月25日,今年全国50家大型房企合计拿地金额3887亿,平均拿地成本6283元/平方米。而在2015年同期,拿地平均成本只有4231元,增幅达48.4%。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直言,若未来一年房价涨幅没有超过50%,拿了“地王”的企业都将面临入市难。
但目前的事实却是,“地王”仍在加速诞生。6月1日,上海宝山区宝山新城顾村A单元10-03、10-05地块开拍,24家地产公司参与竞拍,最终信达地产以58.05亿元夺得,平均楼板价36962元/平方米,溢价率超过300%,刷新宝山区土地单价纪录。
低利润率下追求“薄利多销”
土地成本越来越高,负债率越来越高,但房企的利润率却在不断下降。早在两年前,万科总裁郁亮就已经判断,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会越来越低。而这一点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凸显出来。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2015年是房企告别两位数利润率的第一年,行业的利润率只有9%。而在2014年,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为10.5%,在2013年净利润高达11.97%。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只有6%-7%,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拿地成本的上升。
对于“增收不增利”的市场,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预计在利润下调的情况下,将有越来越多的非专业房地产公司离开房地产领域。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提高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薄利多销”也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销售业绩的“冲量”纪录不断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