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2016-06-03 09:52 安徽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加快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为深入贯彻全国都市现代农业会议精神,5月24日—25日,全省都市现代农业暨蔬菜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马鞍山市和县召开。会议强调,要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的蔬菜产业,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会议期间,与会人员纷纷深入田间、走进农庄、探访企业,实地进行考察调研,就我省的都市现代农业和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交流经验、建言献策。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产业,对于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关系重大。强化生产能力、突出品牌引领、加强科技支撑、倡导绿色高效,已经成为我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着力点。下一步,我省将在进一步优化生产功能、做优城市“菜篮子”,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保障水平,挖掘生活功能、打开农业上升空间上做好文章。

因地制宜都市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党的十八大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摆上了突出位置。“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近期召开的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要求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时期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切实抓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各项工作,力争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延伸和都市农业的拓展,是在城郊型农业基础上,依托大城市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新业态。其交叉融合了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主要利用农业生物、生态和文化资源,吸引游客观光、品尝、体验、娱乐和购物,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主引擎”,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摆在突出位置。

安徽省各地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各有特色,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各自都市农业发展特色。合肥市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大打“乡村旅游”牌,将大圩葡萄节、桃蹊桃花节、长丰葡萄节打造成集休闲、体验于一身的都市城市现代农业品牌;马鞍山市从“建点、借景、连线、成片”思路出发,重点打造7条都市农业观光走廊;芜湖市南陵“大浦”现代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则走在全省前列,其都市农业示范效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各地资源,因地制宜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形成功能多样、高效生态、产业融合、城乡一体的新格局。通过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一系列有效举措,综合性发挥都市现代农业引领示范作用,为我省方兴未艾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有效供给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安徽是蔬菜大省,也是华东地区的“大菜园”。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基本形成了皖北、沿淮、沿江棚室反季节蔬菜,大中城市郊区绿叶类蔬菜,皖南和大别山区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环巢湖沿江水生蔬菜,黄山和九华山旅游区蔬菜等五大优势产区,优势产区蔬菜播种面积占全省80%以上。

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作为种植业支柱性产业之一,蔬菜产业与都市现代农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具有较高关联度。作为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蔬菜产业也是都市农业或休闲观光旅游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蔬菜产业是实现富民增收、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的有力抓手。 “十二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全省蔬菜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围绕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合肥市以保民生为本,把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导工程”,助力全市蔬菜产业实现 “4个从无到有”“6个跨越”“4个率先”“4个重大突破”等目标。而芜湖市以“菜篮子”工程为载体,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蔬菜产业增长新模式。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和县立足马鞍山市现代都市农业“51051”发展布局基础,着重打造蔬菜全产业链,推进蔬菜产业化、生产科技化、管理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发展。

据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我省将通过发展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化,转变生产、经营,资源利用和管理等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进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绿色增效为方向,推广生态环保技术为重点以及生产投入品控制为突破口,调整优化蔬菜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生态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创新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省政府有关领导在全省都市现代农业暨蔬菜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指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需要从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创新营销方式和创新农业保护支持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缓解“融资难”问题,支持省内蔬菜生产、运销加工企业与电商、超市、批发市场等建立合作,实现上、下游之间联产联销平台对接,还要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模式和最低收益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健全农业担保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多种方式吸引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都市农业发展,实质是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问题。

除了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农业合作社,更多要依靠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发挥其纽带和桥梁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形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各类主体之间产业要素联接,实现企业带社、社企同步、企业受益和农民增收。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天地广阔,潜力巨大。当前经济形势下,推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深远意义,这关乎我省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有序开展,关乎我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目标的实现,更关乎“十三五”时期我省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的全面推进。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将持续增添农村改革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张耀元)

找准抓手 彰显发展特色

合肥市: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合肥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生态农业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的“合肥特色”。

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合肥市着重围绕调结构,推动高效集约发展,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建成一批现代都市特色产业集群,现代种业产值突破80亿元。围绕促转型,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业态、链条、区域及主体融合,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围绕重生态,推动绿色持续发展,开展“土、气、水”综合治理,把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围绕增活力,推动开放共享发展,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和撬动社会工商资本,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十三五”时期,合肥市将围绕打造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供给基地、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地,着力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市。

芜湖市: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

芜湖市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摆上重要位置,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努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强市。

以发展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都市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芜湖市每年安排1亿多元专项资金,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30多亿元资金,支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以“菜篮子”工程为载体,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市级蔬菜标准园26家、2.6万亩,规模蔬菜生产基地94处、6.6万亩。

以休闲农业为抓手,着力拓展都市现代农业新功能。探索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等多样化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多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