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不要把孩子定义为“坏孩子”

2016-06-02 19:16 今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

学校是孩子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学校会按照一个惯有的模式塑造一个统一的人格标准和行为表现标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被分成好孩子或者坏孩子。

有些学校为了培养出自己的标准学生,或是对这样的“坏孩子”失去信心,不管不问;或是对他们施行“积极”的打压政策,不让他们的“坏语言”和“坏动作”得逞。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说成是彻底的坏孩子,对孩子失去教育的信心。

既然父母和学校都对孩子失去了信心,那么孩子自己呢?他会怎么做?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礼,这些行为自然不会赢得教师的赞扬,却可以吸引教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会因此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这种孩子的心理就是:既然我不能作为正面教材受到你们的肯定,不如就把反面教材做彻底。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产生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矫正的责任,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

给孩子选择一个很好的基础教育学校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一个称职的学前教育老师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特点,然后因材施教。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到了学校后会马上暴露出受到过分溺爱的迹象。他们觉得新环境给他们带来了痛苦和不适。但是这种孩子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他们不愿也不能获得友谊。孩子在入学之前最好已拥有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他不能只依赖家长,而把其他人排斥在外,这就是很多小孩子在家里的时候很活泼,到了幼儿园就变成了孤零零一个人的原因。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要提前和孩子的学前教育老师沟通,注意孩子在学前教育时的身心发展。

很多在家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适应学校的能力也是很弱的。他不可能很专心。他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上学。孩子厌恶上学的迹象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例如,父母每天早上都要哄劝小孩起床,催促他做这做那;孩子吃早饭的时候磨磨蹭蹭等。这些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但是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把他们当做坏孩子,甚至在其他孩子面前也会这样称呼他们。

矫正这种情况和解决左撇子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改变。如果他上学迟到,我们也不能惩罚他们,因为这样只会加重孩子对学校的厌恶。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不如意。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