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气、水之后“土十条”落地 万亿土壤治理市场看上去很美

2016-06-01 08:20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土十条”,据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被称为“土十条”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据悉,《计划》中规定我国将通过PPP模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等表述令相关企业十分关注,由此,被预测规模将超万亿元的土壤污染治理市场开始躁动。但另一方面,这一新兴行业尚未形成盈利模式,政府仍是主要买单者,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万亿市场只是看上去很美。

千呼万唤的“土十条”

在“大气十条”、“水十条”接连出台后,业界对于出台“土十条”来填补政策空白的呼声愈发强烈。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土壤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王夏晖直言,此前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基础十分薄弱,存在家底不够清楚以及土壤环境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

根据“土十条”规定,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需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具体来说,按照“土十条”,我国将把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土十条”还将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放在了十条中的首条提出,明确部署了各类土壤环境的调查工作。比如:我国将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自明年起,我国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而且此前,我国一直是由不同部门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调查时段、调查方法和测定项目不尽相同,调查精度达不到准确划定土壤污染范围或污染地块的要求。”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表示。

盈利模式待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规模愈发庞大,有关引入社会资本的内容已成为各级政府出台环保政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次“土十条”也明确,我国土壤污染治理要发挥市场作用,比如:通过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等。

根据行业机构数据,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最主要的业务土壤修复市场有着超万亿元的规模,仅耕地修复市场规模预计就将达到5000亿元。E20研究院研究员郭慧也直言,“土十条”出台后,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超过“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带来的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市场,农业用地、工业污染场地、矿区污染场地、城市灰地等几大领域的土壤修复有望突破千亿元的市场空间。

不过,近几年开始进入土壤修复领域的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也指出,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但其实这项工程耗力、耗资,资金缺口巨大,目前,我国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3/4。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缺少稳定的支付体系,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张益分析称,去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与房地产有关,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生态修复等占比较小。“不管是PPP还是第三方治理,都要有可以预期的回报,但由于土地价值不高等原因,耕地修复和矿山修复不具备这一条件,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土壤修复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设立土壤修复专项基金很有必要。”

此外,林玉锁还提出,相对而言,目前我国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技术水平、施工能力和工程经验总体上较落后。而江苏盖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功弼也曾表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需求非常大,但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还是太少。

产业链隐现雏形

除了与土壤污染治理直接相关的土壤修复产业外,张益等多位业界人士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土十条”出台前后,我国已围绕土壤污染治理衍生出了更多主打“增值服务”的企业,这些“相关行业”也正在形成雏形。

其实,环保部在解读“土十条”时也提出,本次政策还旨在为我国培育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研发土壤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和产品等,这些任务措施将有力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土壤污染防治咨询服务、装备药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扩大环保产业规模。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举例分析称,比如环境咨询这一细分领域在欧美国家非常成熟,不仅给企业,也给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土十条”颁布后,政府机构内也缺乏土壤相关专业人士,环境咨询公司可为政府提供服务。此外,土壤相关咨询业务还可扩展到环境损害鉴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公益诉讼增多、土壤环境保护执法加严,企业也可雇佣评估机构来给自己做鉴定。

而王夏晖更进一步表示,根据欧美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经验,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可见,在巨大的土壤修复产业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条极具投资潜力的相关服务产业链。

责任编辑:李继业(QF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