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成为了新宠,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厂商,无论是在什么场合,VR都会是谈论的重要话题。在记者参与过的几次PC、手机、硬件、家电、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发布会上,如何在VR领域上去提前布局,几乎都是媒体们乐于追逐的话题。在5月24日酷开召开的“非生态 大内容”的发布会上,VR也是谈论最多、提问最多的话题之一了。
然而,就在人们开始研究什么是VR的时候,AR、MR、CR的概念开始借势杀入,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这其中VR和AR与我们较为接近,已经有产品进入市场,不过MR和CR相对来说,还是处于概念阶段。那么如何分清楚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呢?记者在此对这些技术做了梳理。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走不出的虚幻世界
VR的概念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提出。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工业仿真、古迹复原、桥梁道路设计、房地产销售、旅游教学、水利电力、地质灾害、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比如室内设计和古迹复原,通过该技术可以让你全景式地进入到设计师的设计中,从而切身感悟这种设计的真实性。
目前,VR的硬件设备已经投入市场,一些低价的头戴式VR设备售价仅为几百块。HTC、谷歌、暴风影音等都有这方面的设备推出。不过,相对来说,由于制作成本大,优质的VR内容却是公认的缺少,这也使得不少人无法真正感受到VR的魅力。当然,很多人还是坚信,不久的将来,VR电影将和3D电影一样,在电影院里非常普遍。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开会不用来办公室
增强现实概念的提出要比虚拟现实晚上十年,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通过该技术,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那些在原有现实世界一定时间空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该技术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真实世界和虚拟的信息集成,一是具有实时交互性,一是在三位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简而言之,通过这项技术,以后开会时可以不用再来会议室,只要几个开会的人戴上相关的设备,就能跟你的领导和同事,隔着十万八千里,“面对面”实时开会了。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较广,可以在军事、医疗、建筑、工程、教育、影视、娱乐等多个领域应用。如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轻易地进行手术部位的精确定位。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集和了AR、VR的优点
如果说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AR是虚拟数字画面+裸眼现实,那么MR就是数字化现实+虚拟数字画面。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AR和VR是MR的集和,一副MR可穿戴设备既可以做AR的事情也可以做VR的事情。MR技术结合了VR与AR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将AR技术体现出来。同时,VR的大视角结合到MR设备中,可以弥补AR的视角不足的情况。
不过在时下,MR仍然处于概念和实验室的阶段,并未走入市场。MR的使用场景依然多是理想状态,如,理想状态下的MR技术可以让眼睛在任何情景下都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这是AR和VR所不具备的功能。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AR、VR都会逐步向MR技术过渡,有研究机构认为,MR的控制技术将会在2020年实现成熟,并最终走向市场。
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直接与视网膜交互
这是Google投资的Magic Leap提出的概念,主要为了强调与VR和AR技术的不同,同样,谷歌也认为它与MR也不同。不过有业内人士,实际上CR的理念与其它三类是类似的,均是模糊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便捷,所完成的任务、所应用的场景、所提供的内容,与MR产品是相似的。
它的核心技术在于,通过光波传导棱镜设计,从多角度将画面直接投射于用户视网膜,从而达到“欺骗”大脑的目的。即有别于通过屏幕投射显示技术,通过这样的技术,直接与视网膜交互,实现更加真实的影响,让视野更宽。南方日报记者 王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