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电表被电力公司蓄意加速?假的!

2016-05-26 10:29 南方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75%电表被电力公司蓄意加速?假的!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75%智能电表都被蓄意加速,电力公司两年多收27.4亿》的所谓“科普”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引发众多网友对“电表猫腻”产生质疑。

难道电表运转及电费收费真的有这么多猫腻?记者了解到,类似于“75%电表被电力公司蓄意加速”的说法其实系一则流传了十余年的谣言,相关公司及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曾多次予以辟谣。该谣言反复发酵,有专家认为,应加强建立权威的谣言警示平台,多部门协调打击造谣行为。

“电表猫腻”热传朋友圈

“国家技术监督局对17个省生产的34种电表抽检发现,75%电表都‘走得快’,偏差最大的要快28%,就是说居民要无端多掏10%—28%的电费!”自13日在一个名为“真实人生”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这篇关于“电表猫腻”的文章迅速引来网友大量转发,截至18日,该文阅读量已经突破10000+,点赞数破万。

不少网友对电表运转以及电费收费“背后的事儿”表示强烈质疑,并将矛头指向电力公司及相关监管机构。有情绪激烈的网友甚至评论称:“电力公司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偷了普通老百姓的电!”

然而,所谓的猫腻其实是一则早已被证实的谣言。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早在2005年,类似的谣言就已经开始在网上流传。去年2月份,南方电网公司官方微信就曾对此发文辟谣。同样在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曾就此流传甚广的说法采访质监部门。相关部门回应称,一只电表从出生到进去用户家里,前后要经过至少六道关口,而且相当一部分属于系统自动化检测,不可能出现电表“被加速”的现象。

相关谣言中,还有“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会转嫁给消费者用户”的说法。对此,相关专家解释称,电表是靠自身变压器进行供电,家庭用电会经过计量芯片后才累计产生电能,变压器自身消耗的电能是不会计入用户用电量的。

应加强建立谣言警示平台

尽管多方均曾对“电表猫腻”的谣言屡次予以辟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辟谣并未完全打消网友的疑虑。

对于此类谣言反复出现的现状,有专家分析认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少网友出于对自身权益保护的心理,不自觉地加入到谣言的传播中,为谣言的生产传播提供了肥沃土壤。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相信谣言甚至参与谣言的接力传递,实际上是受到其内心的焦虑、偏见等深层动机的驱使。一旦满足特定条件,谣言主题就会被激活。

对此,有专家建议,网友们遇到未被核实的网络信息不要“急着转发”,应首先进行求证、核实;同时,相关部门、机构应尽快完善谣言社会影响的评估体系,加强建立权威的谣言警示平台,多部门协调打击造谣行为。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王剑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