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头”招牌背后的中央部委直管技术机构也可能在运营环节滋生各种问题。昨日,环保部公布了我国14家正式运行超过三年的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的运行绩效评价结果。据介绍,这14家工程技术中心无一家获评优,6家为良,7家为中,1家为差。环保部明确,评价结果为差的工程技术中心,自通知印发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全面整改,整改到期后如仍未达到相关要求,将取消其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名称。
根据环保部本次公开的信息显示,本次进入运行绩效评价的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覆盖了水污染控制、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而惟一获得“差评”的技术中心则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资料显示,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是环保部主管的、解决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实现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依托在科学院所、高校,或者环保集团、科技公司旗下。
其实,早在2004年,我国就曾经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特别规定,当时的环保总局(现环保部)每隔三年对工程技术中心的运行情况及绩效进行评估。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虽然这些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于不同的单位,但它们同时受到环保部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算体制内、系统内的机构,很可能在接受委托项目时导致行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马军坦言,现在我国存在一些系统内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质量不尽如人意但总是不愁没项目的情况,而对于环保系统来说,如果可以交给市场上来做的技术服务工作,应该更多的放开,效仿此前环评机构“脱钩”的新政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