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将至,面对“两难”选择,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都在做些什么?记者调查并采访了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试图呈现这一群体内心最真实的一面。
调查 | 七成准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
毕业后是去往大城市发展还是选择回家以便能更好照顾父母?记者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2016届准毕业生进行了一个小范围调查。结果是近七成的大学生明确地认为自己会去“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4名同学表示跟父母商量后决定回老家发展,除此之外,也有人“没想好,还在考虑”。
据了解,大城市的机会多、选择空间更大,这是人们选择去“北上广”的普遍理由。但在本次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还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一份合适的工作”的层面,而更多地涉及生活态度、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度以及价值观体验等层面。小玥告诉记者:“尽管‘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但我不贪图家乡的安逸,一个井然有序的大城市值得人去向往。”
子女心声 | 大城市有无限的可能
口述人:小凌
“可以换工作的自由、相对规范的出租车、能认识不同类型的朋友、很多书店和咖啡店、很多兴趣活动组织、看不完的演出、做什么都不用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出生在河南省某二线城市的小凌告诉记者,在她上大学时,父母都还不到50岁。父母的态度总是温和的,希望她不要着急闯入社会,先积蓄力量,积累才能,愿意的话可以考硕士,接着考博士。“他们还总和我说,趁着年轻多去外边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而小凌的一个好朋友小B(女),则刚好相反,母亲38岁才有了这个独生女,算是“老来得子”,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并没有得到掌上明珠的待遇。在高考填志愿时,为了让父母放心,放弃了理想的院校,选择了离家两个小时路程的大学。“同样面临毕业,我劝她继续深造,但她急着回家工作,急着结婚,急着让父母看到下一代……”小凌说。
此外,小凌特意提到她的另一个同学小C,因为小时候的一次意外,多年来其父母坚持的观点是,“房子我们买,工作我们帮你找,对象我们帮你介绍……”总之,就是要总能看到他。“虽然感觉比较苛刻,但设身处地想想,也很能理解”,小凌表示。
在与小凌的谈话过程中记者发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选择也会不尽相同。而她毕业之后的计划,是在一线城市工作3—5年,然后回家乡创业。当问到为什么大城市会对小凌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时,她便说起自己实习期在北京经历过的半年生活,“这城市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也有大量一无所有的人,在这里不用太介意自己的出身,只要肯努力、多动脑、不用担心没有关系网就无路可走,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发光发热,会吸引其他人来到你身边。”小凌说,很多人宁可忍受艰苦也要去大城市,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从零开始到无限的可能。“我想让自己打拼3—5年,有了一些积蓄,到时候父母也退休了,带着他们一起去远游。”
编者心得
关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时代解读:古时候的“父母在,不远游”是在一定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古代外出能选择的方式不外乎走路和马车,若是想要“远游”,来回的时间需要很久;加上古人寿命普遍不长,所以编者认为孔子担忧的,恰恰是“来不及”孝顺父母。如今,绕遍地球要不了多久,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但大可不必矫枉过正。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一例外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理想,不管走多远,心里常挂念着父母和家便是好的。这是一个擅长离散的年代,朋友、亲戚、故人,都数不清散落在多少个城市里,背井离乡,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好在不再“家书抵万金”,相见不难,所以别亦不难。至于是否“有方”,我想只有千千万万离家的孩子自己才能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