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买车 感受“最贵铁皮”

2016-05-23 08:37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在新加坡买车,感受“最贵铁皮”

说起“最贵铁皮”,很多人会联想到上海的车牌。其实不然,根据最新的拍卖价格,新加坡中小型轿车上路前必须投得的这块“铁皮”价格约为6万新币(约为人民币29万元)。

这块昂贵的“铁皮”叫新加坡拥车证。在新加坡买车必须先要有一张拥车证,这也是新加坡限制机动车数量增加的一种办法。那么,拥车证是如何发放的?它在控制汽车数量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费用繁多而且昂贵

我最近想买辆新车,然而,过程却让我有些痛苦,因为在新加坡买车各种费用繁多而且昂贵。

我算了笔账,除了购买汽车本身的花费之外,首先要交纳进口关税——海关对进口的汽车要征收汽车公开市场价的41%。当然,还有7%的商品服务税。此外,注册费和附加注册费也少不了,私人汽车的注册费是1000新元(约为人民币4800元),注册附加费由海关评估,为汽车公开市场价的150%。另外,还要缴纳6个月的公路税。

这还不是全部的费用,还有最重要的——拥车证。拥车证又称购车证,它是在新加坡购买各种类型的汽车和摩托车的凭证。凡是要买新车的人,都必须在当局规定的日期内按照所划分的组别,用投标的方式申请拥车证。

近年来,新加坡拥车证的价格上涨速度惊人。2008年,排量1.6升以下小汽车拥车证的价格约为1.4万元新币(约为人民币6.7万元),到了2013年,拥车证已经爆涨到近9万元新币,相当于43万元人民币,这笔钱足以另买一辆很好的新车了。

然而,高价竞拍获得的拥车证并不代表你能够一劳永逸。新加坡的拥车证不是车牌,而是一张有效期仅为10年的拥车“证书”。有效期满时,若没有更新拥车证,这辆车就会被自动撤销注册,也就不能上路了。如果车辆在拥车证有效期之内报废,车主可以获得拥车证剩下的时间额度。

我买车时,仔细研究过每月拥车证的发放数量,发现它是由两组数据决定的:一是政府设定的汽车总量的增幅,二是当年撤销注册车辆的数目。具体来说,这个数字是每年允许新增的投放量(从2013年2月起,净增长率为0.5%),加上每年到了10年期限后不延续拥车证的车辆数额。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陆交局”)会每半年发布一次投放量数据,基本是快年底的时候发布明年的投放量。如果到了10年期限后不延续拥车证的车辆数量和预估的差别很大,那么,半年调整一次,如果差别不大,就不调整。

创造了一个公开市场

新加坡拥车证的数量由政府决定,但是,拥车证的价格却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陆交局只负责控制拥车证发放的数量,价格则是以公开竞投的方式确定,该机构并不会对每月拥车证的最高价格进行限制。

那么,拥车证怎么拍呢?

先由竞拍者输入自己的竞拍价,然后由电脑从高价到低价排列,确定成功竞拍者。

拥车证每月进行两次公开竞拍,通常从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和第三个星期一开始,到两天之后的星期三结束。竞拍按中小型汽车组、大型及豪华车组、电单车组、货车和巴士组以及公开组5个类别分别进行。

和上海一样,新加坡的拥车证竞拍也是通过陆交局的网络公开竞投系统进行,竞投者可以提交投标,监视当时的拥车证价格,并且修改所出价格。

不同的是,网络公开竞拍每次会延续三天。如果公共假日刚好在竞拍期间,竞拍也会相应延迟。

竞拍期间,在显示屏上,你可以看到,系统共接收到多少投标,每个组别分别接收到多少投标,陆交局给出的车辆限额,还可以看到保留价格。

随着系统收到的投标数量增加,保留价格也会上升,所谓的保留价格意味着竞投成功的最低价格,你得修改所出的价格(没有修改次数的限制),以便能够超过保留价格,入围竞投成功者行列。

当竞投结束后,系统会显示,接收的投标数量、竞投成功的数量,以及竞投成功的保留价格,也就是中标价格。

举个例子,假如有1000个人参加某一类拥车证的竞拍,这一类给出的车辆限额是100个,那么,竞投成功的100人,只需要支付按照出价高低排序在第100位的人所出的价格,也就是,最低竞投成功价格。竞卖理论指出,“统一价格”促使真实的出价,而“支付你的出价”一般激励人去出低价。

通过竞拍,我也感受到了拥车证制度的妙处,它创造了一个公开市场,让供求之间的落差决定拥车证价格。每当需求过热时,拥车证价格必然高升,自然会对需求形成反作用力。而这一力量的产生机制并不依靠政府行为,而是通过公开市场。换句话说,它是借助市场力量来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制度去站在市场的对立面。

通过拥车证制度,新加坡的汽车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陆交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新加坡每年汽车数量的增长率约为3%;2009年以后,每年汽车数量的增长率约为1.5%;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每年汽车数量的增长率约为0.5%;预计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每年汽车数量的增长率将维持在0.25%左右。

周末拥车证比较便宜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竞拍的钱都去了哪里?

在新加坡,所有交通税费都纳入了中央财政收入,由财政部通过每年的预算支出,对交通基础设施或公交系统进行投资和建设。

2002年至2012年间,平均每年约有17亿新元(约为人民币81亿元)的牌照拍卖收入,高于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和意大利米兰实施“拥挤收费”的年度净收益。新加坡政府网站上会定期发布每年的财政收入及支出状况,以及详细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公交系统的建设预算,增加财政的透明度。

拥车证如此昂贵,但新加坡民众的接受度却非常高,基本没什么人抱怨,因为,在新加坡实行拥车证竞拍制度真的很必要。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近720平方公里,目前12%的土地已经用来建设道路,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而14%的土地则用来作为住宅发展用途。新加坡有540多万人口,机动车保有量为97万辆,其中小汽车为62万辆,平均80%的家庭拥有一辆车。可想而知,如果不加以限制,那么所有的道路都变成停车场还是不够。

另外一个原因是,政府及时地向民众公开拥车证收入的用途,大部分应用于公共交通建设,反哺民众。

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每到周末,新加坡街头都会冒出不少挂红色牌照的汽车。原来,这些汽车拿到的都是周末拥车证,只能在周六、周日两天上路。周末拥车证会比较便宜。

陆交局统计后发现,工作日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的比较多,但到了周末,就有了驾车出游的需求,周末拥车证既满足了人们的用车需求,降低负担,又有利于错峰出行,保障交通的畅通。

二手车也有市场

一旦有人拍到了拥车证,是不允许转让的。陆交局规定以车主名义竞拍到的拥车证不能转给另一辆车,不过车主可以把车子和拥车证一起卖出去。由于用了几年的旧车子,不但车子本身折价,拥车证也折价,价格要比新车便宜许多,因而许多人也会考虑购买二手车。

我的一位朋友还在读大学,她就购买了一辆二手车,这辆车使用了3年,同样,拥车证的时效还剩7年,价格差不多是购买新车的一半,还能负担得起。

实际上,新加坡的二手车除了在国内买卖之外,很多都出口到国外,特别是使用了10年或以上的车子。原因就在于,如果车主的拥车证到了10年期限后,还想延用拥车证,可以延续10年或者5年的期限。但是,在新车使用10年之后,许多人会倾向于另外买一辆车,而非再延续一个10年的拥车证使用期限。

因此,旧汽车除了废弃之外,往往出口到国外,新加坡本土没有汽车制造业,可却是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加坡是个小国,不存在购车者使用其他省份车牌的问题,但对于从邻国马来西亚入境的车辆,新加坡会按照车辆所属拥车证类别,按天数征收费用,比如,入境的车辆是小型汽车类,在新加坡行驶5天,那么,车主需要按照小型汽车的拥车证均价交纳5天的费用。

如此,若是长期使用,和竞投拥车证几乎一样。理论上,你可以注册一辆马来西亚的车子在新加坡使用,按天数交纳拥车证费用,但是这么做风险很大,你可能会被邻居举报,遭受重罚。所以,这种看上去很机智的想法,实施起来就很困难。

新加坡拥车证

拥车证创造了一个公开市场,让供求之间的落差决定拥车证价格,是借助市场力量来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制度去站在市场的对立面。

责任编辑:凤凰(QL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