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健康观 真的没错吗?

2016-05-20 19:25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种健康观 真的没错吗?

我的一个同学,年龄不算大,也就五十刚出头。我每天看到他的时候,他总是在锻炼,要么跑步,要么打太极,要么跟着广场舞大妈们一起扭着腰肢。

他在朋友圈里每天都转发几条微信,内容也大多与健康有关,基本上都是强调一个理念,即这世界上的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一开始,我也同意他的看法,比如说健康是1,其他的是跟在1后面的0,1倒了,就只剩下了0,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

最近,他发的一条微信,让我改变了想法,并陷入了思考。那条微信说的是南通的一个年仅43岁、身家有43个亿的董事长因突发脑溢血而英年早逝的事,但比这条死讯更能反映我这位同学一贯的人生理念的是,这条微信的标题:“天堂又多了一个年轻亿万富翁,老婆上了别人的床,钱进了别人的口袋……”这种对死亡者“幸灾乐祸”式的评论,不但是不人道的,而且由于这种评论把健康放在了财富与事业的对立面,也是十分荒谬的。

终于,在他劝我不要为工作那么辛苦时,我打断了他,告诉他:“不是所有勤奋工作的人都会英年早逝,更不是有钱人就会死得更早。有损健康的是过量工作,就像过量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一样。笑话早逝的有钱人,不但缺德,而且毫无道理。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在纽约最贫穷的社区布朗维尔,居民平均寿命74.1岁,为全市最低;而在最富裕的曼哈顿的金融区,人均寿命85.4岁,为全市最高。所以,我觉得,你不需要每天把时间都花在运动上,趁自己还不算太老,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做。”

结果,他对我说:“我不会去找什么事情做的,工作会耽误我锻炼,赚的钱说不定还不够买药吃呢。”

那次对话之后,他仍然每天从早到晚几乎不间断地做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他不时把一些运动视频和照片发到朋友圈,还照例写上一句“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生命”之类的人生感悟。看上去,他活得很潇洒。

直到前不久,他打电话跟我借钱,说他的父亲病了,女儿又想到国外读研,凭他提前退休每月的那点钱,显得有些拮据。他说,他不想跟他的妹妹借钱,因为妹妹又会说他游手好闲。

一开始我是不想借给他钱的,因为照他的理论,我比他多出的那点钱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那么,他一面运动保命,一面却借用我拿命换来的钱,是不是显得有些缺德?但是,碍于同学情面,我还是答应借给他一些钱,当然远少于他要的那个数,我对不喜欢工作的人的偿还能力没有信心。

挂电话前,我对他说:“你的妹妹的意思可能是,人活在世上,除掉锻炼,还要有责任与义务。”

我在单位也算功成名就了,如果学着得过且过,日子还是很舒服的。但是,过这种舒服的日子会安心吗?我想我是不会安心的。我每天上课、备课、答疑、批改作业、读书、翻译、写论文、做课题,每分钟都有事情做,我只好规定自己每隔一段时间略微活动一下,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散步一小时。

人如果只冲着健康这一件事情而活着,这本身就是不健康的,估计也长寿不了。锻炼是重要的,却不是万能的,锻炼只对人能健康地活着起到辅助的作用。

邵逸夫活到了107岁,活着的时候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又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他的敬业是有目共睹的。著名导演吴思远回忆说:“邵逸夫是我见过的最爱电影的老板,几乎每天都要看电影,少则两部,多则四部,华语的和进口的都看,不仅在自己的试片室看,还会跑到电影院去看。”

邵逸夫自己也曾透露,他经常一天工作16小时,一年看700部电影,最多一天看9部。他有的是钱,早就可以不再工作,但是他一直到104岁才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之职。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活到了98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视力不太好了,他仍每天拿着放大镜看报纸,并坚持写作。我想,这样的例子大家能找到很多。

是的,有健康的意识是件好事,但不能因为强调了健康,就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在工作上多花时间的人,不一定就比在工作上少花时间的人更容易英年早逝。整天锻炼的人也未必比每天只花一点时间锻炼的人更长寿。有科学家甚至发现,事业有成的人比一般人寿命长,职业妇女比家庭妇女身体好,而失业者的身体状况普遍要比在业人员差得多。

锻炼能活动我们的筋骨,工作能充盈我们的精神。工作上的忙碌会帮助我们消除寂寞和孤独。事业上的进步会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并从而感到幸福。

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实感和成就感,就难以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这种精神上的失落也会使人生病,即使这个人天天都花很多时间锻炼身体。

把事业放在健康的对立面,是一种病态的想法,不能让它流行起来。

责任编辑:刘洪昌(QF0001)  作者:邓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