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腹痛、腹泻、消瘦这些症状当成普通的拉肚子,但其实有可能是炎症性肠病。在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明松表示,目前很多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有很多病人因为误诊而拖延成了疑难重症。
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逐渐升高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原本在我国少见,但近20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的改变,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李明松介绍,炎症性肠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易感基因、免疫失衡、黏膜屏障受损、肠道菌群紊乱、不当饮食、紧张和抑郁等,是易感人群对环境因素产生过激的免疫应答,导致消化道发生的非特异性的炎性损伤。“虽然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存在基因易感性,但炎症性肠病不是遗传病”。
为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李明松介绍,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表现症状完全不同——
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间的全消化道,临床以腹痛稀烂便及肠梗阻为主要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及结肠,临床以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指腹痛欲便而不爽,且便时肛管有沉重下坠的感觉)为主要症状。两者均可有皮肤、关节及眼部病变,且这两种疾病均为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并具有致残性。对此,李明松提醒,当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时,应该警惕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除此之外,他还提醒,炎症性肠病多始发于青少年,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长期处于缓解状态,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长、发育、生育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炎症性肠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难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消化内镜诊断决定治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主要的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李明松说,“当出现肠梗阻、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肠道癌变等并发症时,才需要外科治疗。”
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诊断,应该进行全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活检,消化道CTE或MRE检查也是必要的。
不当的饮食可诱发或加重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除了药物外,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此,他提醒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食物。此外,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及药物也要避免。除了饮食外,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康复,同时能够减少炎症性肠病的复发。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李明松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李晓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