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易怒症的大红、拥有闪电般速度的恰克,一紧张就会爆炸的炸弹……那几只曾在游戏中带来无数欢乐的“愤怒小鸟”,以及一群萌萌哒的反派绿色肥猪,如今又借着大银幕重回我们的视线。由著名游戏《愤怒的小鸟》改编的同名动画电影,将于5月20日在国内上映,不少游戏粉丝和影迷们翘首以待。
从没有情节的通关游戏,到如今将近100分钟的电影,《愤怒的小鸟》如何完成转型?从指尖到银幕以及周边产品,游戏的IP之路好不好走?
底气———
30亿游戏下载量“撑腰”
2009年12月,芬兰Rovio公司推出休闲益智类游戏《愤怒的小鸟》。游戏中,为了报复偷走鸟蛋的绿色肥猪,玩家需要控制弹弓的力量和角度,弹射小鸟去攻击肥猪们的堡垒,将肥猪全部砸到就能过关。萌萌哒的小鸟和肥猪,加上轻松欢快的配乐,很快俘获众多玩家。“第一次玩《愤怒的小鸟》,我还在读本科。那时候刚买了智能手机,不仅白天玩,晚上熄灯后也经常玩到手机断电。”26岁的周行回忆,自己的其他几位室友,那时也大都是“小鸟粉”。在他看来,这款游戏远非“打发时间”这么简单。“堡垒由石头、木头、冰块这些材料筑成,不同的小鸟各自的功能也不同,弹射弹弓攻击堡垒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力量和角度。一个游戏中有这么多‘变量’,非常考验玩家的智慧。”
电影版《愤怒的小鸟》的参与者,不少也曾是游戏的忠实拥趸。黄鸟恰克的配音演员乔什·加德最初还很抗拒,成年人干吗还玩游戏?结果玩起来,他一下子沦陷了。
《愤怒的小鸟》下载量超过30亿次,Rovio公司员工规模从11人扩展到800余人,巨大的成功让出品方着手开发关联产品,将游戏打造成价值巨大的IP。“为用户提供更多与这个IP、这个商业体系有着密切联系的服务,而电影就是其中一项。”Rovio动画公司总裁图奥莫·卡皮宁表示。
改编———
揭秘小鸟“愤怒”的由来
2012年,电影制作步入正轨。游戏本身并没有剧情,这成为小鸟们登上大银幕的最大障碍。不过,在制片人约翰·科恩看来,正是因为还有非常多的东西没有被定义,《愤怒的小鸟》电影才有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原创故事,去决定这些角色的形象特征。”
约翰·科恩将电影定义为游戏的“前传”,希望向观众解释鸟与猪之间战争的根源,并邀请曾经执笔《辛普森一家》的乔恩·威提担纲编剧。
在乔恩·威提笔下,小鸟们在岛上生活多年,日子轻松惬意无忧无虑。后来,一群绿色小猪来到岛上,表面友好暗地里却狂偷鸟蛋,鸟儿们从此开始复仇之旅……三位拯救鸟岛危机的主角,分别是生来愤怒的大红、速度超快的恰克,以及得了“间歇性爆炸失序症”的炸弹,还因为脾气古怪而被迫参加“禅修班”学会控制情绪。与国外众多动画作品一样,《愤怒的小鸟》也在片中埋设了不少致敬或恶搞经典电影的彩蛋。
乔什·加德坦陈,自己一开始对配音《愤怒的小鸟》并不感冒,直到看了约翰·科恩提供的样片,然后才明白,这不只是手机游戏的动画版。“影片角色丰富,故事搞笑,同时强化了第一人称视角,加上3D效果之后,速度感、重力感、动作真实感、代入感都很棒。”
营销———
“彩蛋”不只是影游互动
作为游戏的延伸产品,电影《愤怒的小鸟》的“彩蛋”,首先便是电影与游戏的互动。图奥莫·卡皮宁透露,Rovio公司先期推出的《愤怒的小鸟》新款游戏,不仅打造了全新的游戏场景,还可以率先看到电影中出现的新角色。玩家走进影院观影结束,再次打开手机里的这款游戏,扫描片尾字幕中的特定部分,既能在手机上欣赏电影彩蛋,同时解锁和激活特别游戏关卡,“无论是游戏粉丝还是电影观众,都将获得超出电影本身的娱乐享受。”
这样的整合营销,《愤怒的小鸟》早已涉足。“最初我们以游戏为基础,后来增加了主题公园等衍生品,现在终于有了电影,这让Rovio成为完整的娱乐公司。”Rovio中国区总经理叶厦军说,就像迪士尼和Hello Kitty一样,《愤怒的小鸟》尝试周边产品和品牌相互促进。
这也使得“小鸟”产业链逐渐形成。2015年,Rovio和乐高合作,推出《愤怒的小鸟》乐高版系列玩具,按照游戏设定增加了弹射功能,在拼装上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而在国内市场,仅食品饮料领域,近期就有多个矿泉水、凉茶、口香糖等品牌取得授权,开发《愤怒的小鸟》主题产品。
此外,5月12日Rovio还宣布,天猫将成为《愤怒的小鸟》电影衍生品独家线上合作伙伴,为中国粉丝提供购买正版电影衍生品的渠道。
阿里巴巴衍生品授权合作事业部负责人魄天表示,通过开发IP周边产品并独家售卖,既能实现“电商+内容”的升级,又能帮助IP迅速市场化。
疑问———
游戏
IP“钱景”可观吗?
1993年,一部由热门游戏《超级玛丽》改编而成的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问世,这标志着“游戏改编电影”诞生。尽管历史并不长,游戏改编电影却为数不少。今年,除了《愤怒的小鸟》,还将有《魔兽世界》《刺客信条》《生化危机6》《合金装备》等影片上映。
然而,梳理20多年来的游戏改编电影,除了《生化危机》系列、《古墓丽影》系列和《波斯王子》等少数影片,其余大多数难逃“票房毒药”的命运。原因何在?
有业内人士分析,首先电影人涉足游戏领域“隔行如隔山”,游戏改编电影目前仍缺乏成熟的类型化电影制作流程和机制。
对于游戏玩家观众来讲,他们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参与感和代入感,还要面对为电影叙事而改变的人物设定、无中生有的情节和游戏元素的“阉割”。而那些非玩家观众,掏钱观影的行为偶然性较高,这也决定了票房的不确定性。
资深游戏玩家“ZZ”觉得,游戏想要成为大IP,像迪士尼、Hello Kitty那样进行品牌授权推广,不容易。“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游戏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愤怒的小鸟》2009年推出,活跃用户到现在还有多少?这种‘短命’,跟品牌的打造是矛盾的,因为后者需要长时间的经营。”
也有人认为,游戏没必要“以被改编成电影为荣”,更加理想的局面是“游戏行业的利润向下游转移,以便让整个创意行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