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份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媒体报道的高频词。 在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我国单纯依靠需求端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也蕴藏着巨大机遇。 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为沈阳市机关干部作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报告,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面,解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也进入了L型发展态势。这种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短期内难以迅速反转。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面对L型发展态势,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
目前,中国的GDP增速比1980年代日本GDP增速还要高一点,现状与日本1985年有很多相似之处。1985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国内泡沫急剧扩大,之后随着日本央行加息,1991年的时候日本经济出现严重泡沫,濒临崩溃。很多研究者都没有预计到日本这么大的经济体,会突然出现泡沫,然后经济出现停滞。1997年日本出现了银行破产,之后日本依靠财政救助银行,并于2000年第一次推出量化宽松,日元开始贬值。但是,在日元贬值之后,日本经济之后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经济始终处于停滞和通缩的边缘。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停滞问题?高债务水平和超老龄社会是主要的原因。日本走过的路,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示。如果我们像日本一样的发展思路,中国经济很可能在二三十年之后同样出现停滞、通缩。因此,中国经济要“向滞而生”,必须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中国供给侧改革不能依靠需求侧不断加杠杆,最后经历金融危机去杠杆,而是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从供给侧入手,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持续提升。
与“供给侧”相对应的是“需求侧”。需求侧管理主要是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调节的是短期经济波动。而供给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在充分合理配置条件下可以提高中长期潜在增长率。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减税和调整政府支出外,“十三五”规划提出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即我们提出的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去产能——就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新建项目实行等量和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退出过剩行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尽量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来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可以把国有资本划归地方社保资金,重点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人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
去库存——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建议考虑推广“共有产权”模式。租房者无恒心,通过共有产权的模式让农民工能够买得起房。地方政府或者开发商持有一半产权,另一半让农民工购买,农民工进城后,再逐渐将产权买回来。
去杠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个核心出了问题会拖累全局,会拖累全面小康的实现。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然而,去杠杆将是一个极为缓慢、曲折波动的过程。而降低杠杆率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控制债务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
降成本——大规模使用“贷转债”,未来5年内转10万亿贷款,为企业部门每年节约2000亿利息支出。同时,尽快下调“五险一金”比率,只要实体经济壮大,养老医疗长期不愁。
补短板——补足供应短板,发挥工匠精神,进行产业升级,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增加有效供给。比如大规模地进行环境保护建设,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民生需求设施建设,进行核心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建设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供给侧改革应做好忍受短期痛苦,打攻坚战的社会心理准备,必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落到实处。